【连网】 (记 者 史卫平 通讯员 张林军)作为我市援外维和警察第一人,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民警张亮日前结束在南苏丹一年的维和任务,携一枚联合国维和勋章回到连云港。在这一年中,他经历了在枪炮声中忠诚履行维和使命,也将与当地群众的友情珍藏心底。
2015年12月底,张亮作为江苏省公安厅选拔的13名维和警察之一,代表中国前往南苏丹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南苏丹于2011年7月9日宣布独立,但其境内武装冲突此起彼伏。2013年12月内战爆发,造成两百万平民流离失所。在张亮到达当地时,有20多万难民居住在几个联合国营区内。
经过一轮又一轮残酷严苛的集训,江苏维和警队13名队员于2016年1月20日被分散部署在4个不同的地区。张亮和其中两名队友辗转来到战斗激烈的上尼罗州首府马拉卡,和来自美国、俄罗斯、挪威、瑞典和印度等国家的警察一道,担负着当地4.8万人难民营的安全工作。
去年5月4日,张亮调到南苏丹的第二大城市、西加扎勒河州首府瓦乌工作。常年的战乱,“那里就是一片废墟。”刚到瓦乌时,他的主要工作是每天驱车40分钟到瓦乌警察总部,协助指导当地警察人事档案及数据库部门工作。但随着当地局势恶化,不久便再次转为平民保护营地的治安。
“我们日常工作实行三班倒制,每班8小时,在通往营区的入口处执行安全检查工作,同时有当地保安和卢旺达的FPU(警察防暴队)配合。”张亮说,每天还要在营区平民居住的帐篷里搜查危险品和违禁品,几乎每次都能搜到长矛砍刀等违禁品,参加联合巡逻,执勤过程中遇有警情需前往处理。每组连续工作三天后转下一班,没有周末休息。
去南苏丹之前,张亮也预想过非洲的严峻形势,但眼前的情形还是让他感到震惊。
“一年中,大的武装冲突有三次,有两次我都遇上了,其他小型武装冲突不用提了。”
张亮所说的三次武装冲突,分别是发生于去年2月17日的马拉卡、6月25日的瓦乌和7月9日的朱巴。
“发生在马拉卡的那一次,难民营丁卡族人和希鲁克族人爆发冲突,部分丁卡族人向希鲁克族居住的方向射击,难民营外的反政府武装也对希鲁克族进行机枪射击。发生在瓦乌那一次,反政府武装攻击瓦乌市,我们离交战现场约六七公里,可以清楚地听见重机枪、迫击炮的声音。”
除了要时刻警惕来自武装犯罪团伙的威胁,驾车外出时要防地雷,当地食品严重短缺也是一大考验。张亮所在的联合国营区内没有饮用水,需定期去1公里外卢旺达军营或者印度军营去打水。洗漱和上厕所要到100米外的公共卫生间,高峰时段需要排队,且经常停水。吃饭都是自己做,日常三餐主要是从首都托运回来的大米、油、冻肉,还有从国内带来的面条、罐头、咸菜等食品,几乎没有绿色蔬菜和水果。
素有“世界火炉”之称的南苏丹全年平均气温30摄氏度,最高气温达50多摄氏度。维和警察居住区域均为复合材料板房,虽然房间内配备窗机空调,但空调老化噪音较大,制冷效果差,中午时间段板房内温度特别高。房间配备的冰箱不制冷,从首都朱巴托运回来的冻肉化冻后,血水流满冰箱,冰箱里经常看到蟑螂跑出来。4个月时间,张亮便瘦了20斤。此外,疟疾、霍乱等传染病也成为一大威胁。
让张亮感慨的是,难民营里虽有临时学校,但孩子们在战乱的环境里根本无法安心学习。“相比之下,我们国内和平稳定的生活显得尤为珍贵。”张亮说,难民营就是中国维和部队工兵营修建的,当地平民对中国人很友好,而他也会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瓦乌,有个叫西桑的年轻人,是西加扎勒河州大学学生,他平时兼职做手机充值业务,赚取学费。我特意给他联系了中国维和部队工兵营,让大家都来照顾他的业务。”张亮说。
在离开南苏丹准备回国的前一天,张亮向西桑告别。“西桑连夜用盛罐头的铁皮手工赶制了一架小直升机模型送给我。里面还装了电动马达,一按开关,螺旋桨就‘呼呼’直转。这种战乱中的友情,真让人特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