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第17个记者节 “他们”眼中的记者是怎样的

【连网】今天是我国第17个记者节,它的到来让媒体人充满喜悦和激情。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一支笔、一个本子到现在的全媒体采访设备,从一张报纸到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传播方式,我们反映新闻的方式在改变。但我们对职业精神的追求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却从未改变。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港城发展的每一个变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来自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在今年记者节到来之际,本报推出《“他们”眼中的记者》,以记者同行者的视角,反映记者的工作。

风雨中的坚毅身影

□ 杨迅(市城乡建设局新闻中心负责人)

与记者李耀华已相识多年,作为多年从事一线采访的“老记者”,李耀华始终坚持深入新闻现场实地采访。正因如此,他采访的新闻更鲜活、更贴近生活。作为一名专注城市建设的跑口新闻人,他采写的很多新闻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港城城市建设的变迁。

从2002年起,李耀华开始关注城市建设方面的釆访报道。他给大家的印象是为人谦逊,采访扎实。只要是他想了解的新闻事实,他往往“叮住不放”,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2003年8月中旬,港城迎来一场暴雨。当时,港城市政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城区几乎是逢雨必涝。那场暴雨让朝阳西路、新海路一带变成了泽国。我在雨后巡查中看到了现场采访的李耀华,骑着自行车的他不仅坚持在泥水中采访,还在之后与市政部门联系,探究内涝产生的原因,并于第二天刊发了一篇深度报道。此稿既反映了城市防洪形势的严峻,又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他提出的建议也被城市建设决策者采纳。

如今10多年过去了,李耀华仍安于城市建设一线采访。每逢暴风雨来临,大家躲避不及,但他的身影总是那么坚毅。近年来,港城已告别逢雨必涝的尴尬,但他仍关注低洼片区与老旧小区安危。今年7月下旬一场暴雨中,他白天冒雨骑着电动车,分别来到各海州市桥、东方花园和海宁小区等易淹易涝老旧小区,查看积水排水现状,实地釆访居民,浑身几乎湿透;当天晚上,他又坚持与城建部门巡查人员一起查看水情,从海棠路铁路下穿隧道到西门沙板桥强排站,从盐河南路原纺织厂宿舍区到北小区三个铁路涵洞等等。由于前期采访的扎实,他写出的稿子让读者阅读起来十分“过瘾”,真实可信,现场感十足。

城市建设关系到市民生活环境,关系到市政、绿化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我发现,李耀华对城市绿化同样倾注了极大热情,频繁报道城市绿化的得与失。他曾经对我说:“看到某个绿化带出现病虫害,我夜里都睡不好觉,一定要向绿化监管人员说明情况才安心。”李耀华已与城市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这么执着。

服务中心工作的有心人

□ 黄文传(高新区科技与投资服务局局长)

QQ截图20161108104714

早前就听说新闻记者辛苦,在现场看到时,感觉真的不容易。10月11日至14日,市党政代表团到舟山、宁波、嘉兴、上海、青岛等地考察,我们高新区也派出了“编外考察团”跟随前往宁波高新区考察。在宁波高新区规划展示中心,我意外地发现连云港日报记者周莹的身影。

“嘿,你怎么在这里?”我好奇地问她。她是跑科技条线的老记者,我们早已熟悉。

“这次领导考察的内容主要是产业。作为报社主跑产业经济的记者,我跟着领导‘蹭热点’。”她一边记录领导现场的讲话,一边回答我的问题。

很快,宁波高新区工作人员开始播放区域宣传片。她首先用录音笔抢占了领导说话的最佳位置,然后像“搜寻犬”一样,搜刮了展示中心现场所有的宣传资料。我发现她一边搜刮资料,一边打哈欠。我问她,昨晚没有睡好啊?

她告诉我,这次考察活动,白天看点,晚上赶路,整体节奏比较快,生物钟全部被打破了。为了赶出版时间,在大部队从舟山前往宁波的路上,她用手机把市代表团在舟山考察的内容全部整理出来。虽然如此,审完稿件也已经到12点。然而因为要熟悉今天领导考察宁波情况,她晚上又加个班,查阅了考察点的相关新闻报道。

话正说着,她习惯性地开始向我提问:“你感觉宁波高新区众创空间特点是什么啊?你感觉宁波高新区最大的科技政策是什么?连云港能够从宁波高新区吸取哪些经验呢?”听到这一连串的问话,我感叹和记者说话真要带着大脑,他们这种随时提问的习惯真让人有点不习惯。

当我问她干吗拿一堆宣传彩页时,她告诉我,虽然领导考察活动有专门的材料汇报,但是记者也不能闲着,必须用记者视角观察这些先进地区的经验。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尽可能找一些资料,为写相关深度报道做准备。

大约5分钟,宁波高新区宣传片看完了,她又急急忙忙地跟着大部队走了。临走前,她告诉我如果我在宁波高新区考察有什么好经验回来告诉她,她要写到后期的稿件中。

图为周莹(左)现场采访。

慧眼让玫瑰更娇艳

□ 李沙沙(海州区江化社区工作人员)

QQ截图20161108104628

“一双慧眼是非明辨,一腔热血为民代言,一副铁肩担当道义,一支利笔除恶扬善。”记者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更是一个令人崇拜的职业。正是因为认识了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袁春梅,让我看到了记者的不易与担当,也让我看到了一名记者敏锐的洞察力。

今年夏天,为了做好创卫宣传工作,我认识了袁记者。在她的帮助下,我们社区的创卫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宣传,也解决了很多创卫工作的阻力。在社区的采访过程中,袁记者发现我们社区有很多残疾人围坐在一起摆弄五颜六色的珠子。出于记者对于新闻的敏锐性,她主动上前询问情况,当得知我们社区正在开展一个主题为“永恒玫瑰”残疾人帮扶项目的时候,她饶有兴趣地开始攀谈、记录起来。本来我们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很多人都把这个项目看成是带着残疾人玩玩,做不成什么大事的。

几天后,袁记者突然打电话给我,问我们有没有空,她要带上相机再次来采访,给我们残疾人做的串珠拍照,同时将我们这个项目宣传出去,帮助残疾人销售串珠成品,我们在惊讶之余感动万分。在社区活动室里,袁记者与残疾人们开心地交流着,从中发掘这个项目给弱势群体带来的正能量。就这样,我们幸福路街道江化社区“永恒玫瑰”串珠项目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出炉了,得到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爱心人士致电社区,表示希望到社区来购买残疾人的作品。我们高兴地给袁记者打电话,告诉她串珠的销售情况。袁记者听后也非常高兴,立马表示要帮助我们拓宽销路,让我们开始着手准备义卖活动,场地问题由她来协调。

就这样,今年8月份,在炎炎的夏日里,江化社区在地一大道门口开展了一场“永恒玫瑰”串珠义卖会。活动中,袁记者与我们一起向过路人介绍我们的工艺品和我们的项目,烈日高温烤的我们汗流浃背,但却没有烤退我们的激情。那一天,我们卖出了10几件工艺品,共收益350元。看着记录本上一笔笔进账,袁记者像个对未来充满激情的少年,开始给我们谋划下一场义卖,以及以后项目如何开展。仿佛任凭烈日是如何焦灼,都击不退她对公益、对助人事业的追求。

正是因为她的那双慧眼,让一件普通的小事变得有意义;也正是因为她的那双慧眼,让我们的“永恒玫瑰”愈发娇艳,让我们的残疾人过得更好。希望在未来的路上,我们继续与你一路同行。

图为袁春梅(左一)正在社区采访。

记者的真情令我感动

□ 王三祥(南云台林场工作人员)

QQ截图20161108104610

我是一名多年从事新闻宣传报道的通讯员,平时与记者接触比较多,感觉非常了解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但是自从与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顾晓昕一起进行过监督类的采访后,才真正感觉到了舆论监督记者的不易,他们那种一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情怀也令我非常感动,受益良多。

记得那是夏天的时候,天气异常炎热,持续的高温让大家直喊吃不消,恨不得24小时待在空调房里。但是,当接到林场山上还有近200户职工由于电路老化失修连电风扇都转不起来的消息时,他不顾高温,当天便前往进行采访。由于山路异常难行,车辆只能开到山脚下,后面上山的路全部得靠腿走,但是顾晓昕二话不说,背上采访包就和带路的职工往山上爬。当时的气温连续多日在35℃以上,一出车门迎面就是滚滚热浪,就这样,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才到山顶。一路上,不要5分钟,全身的衣服就湿透了,然后又被晒干,再湿透,又被晒干……

“你们做舆论监督、反映民生的记者真是不容易啊,”我对顾晓昕记者说,“你看你,晒得这么黑,大热天还得天天在外面跑吧。”“做了10多年都早已习惯了,”顾晓昕记者说,“往小了说,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往大了说,为老百姓反映民生民情,排忧解难,这是我们做记者的使命和责任,不容懈怠。”顾晓昕告诉我,像今天这样爬山身体累一点并不算什么,作为舆论监督记者,很多时候是“不受欢迎”的,冷脸、冷眼、冷板凳那是常有的事。“部分单位认为监督记者就是找茬的,见到监督记者有恶语相向的,有冷言冷语的,也有‘打太极’的,但是他们的态度对我们来说都不重要,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全力促进事情解决。”顾晓昕说,曾经和另外一名记者对某地违规开山采石进行采访报道,由于触及某些小团体的利益,甚至被围攻和威胁,后来是在当地警方的保护下下的山。“每当看到自己的报道帮群众解决了问题,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群众的每一声‘感谢’,都是对我莫大的鞭策和激励。”听着顾晓昕记者的一番话,不禁在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

采访后,只见记者拿出手机,将采访的内容进行一番编辑,配合着之前拍摄的图片一起,通过网络传送到了报社编辑手中,这令我感到非常好奇。“以前我们记者采访就是一支笔、一个记录本,现在时代发展了,报社应用互联网进行媒体融合,现在手机也是采访必不可少的工具,记者采访后,通过手机可以即时将文字、图片甚至拍摄的视频传送到多媒体平台,供连网、日报微博和日报微信采用,用专业的说法就叫前端一体,终端多元,”顾晓昕说,“这对我们文字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确实是一个好事情,通过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发力,稿件的影响力更大,也更有利于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图为顾晓昕(右)在街头采访。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小胡

□ 陈双亮(中国银行连云港分行财富管理中心主任)

QQ截图20161108104646

在很多人印象中,记者这一职业有点神秘,一般都是通过作品文章了解他们。作为银行人,我在开始负责理财经理这一工作后,与记者接触的机会就增多了,胡笳就是其中之一。在我的眼中,她非常敬业,也非常辛苦。

作为新闻新人,这位刚刚加入工作不久的小姑娘,最初对于金融并不在行,很多提问也并不专业,有些问题甚至在行内人看来有些好笑。但是,她依旧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很令人感动。

为了让自己能够变得更专业一些,她每次采访前,都列好问题提纲,并将答案仔细地一一用笔记下。记录后还会一遍遍上网搜索仔细核对,自己所记录的内容是否正确。为了确保稿件不出差错,她每次在发稿前也会回传一份给我们看,确保内容不出差错。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篇关于房地产方面的金融分析稿件,由于工作非常繁忙,一直到当天晚上12点半,才将稿子审好发回她的邮箱,并在微信上给她留言,打算让她第二天早上起来回复。没想到,信息发出后,很快收到了她的回复,原来已经睡着的她看到短信,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脑,开始查收邮件,对照修改好的稿子和原稿有哪些差异。这让我也跟着重读这篇稿件,没想到又发现了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于是,也回到电脑前,重新修改起了稿件。等修改好的第二篇稿件再次传给她的时候,已经是半夜2点。而她也没有一声抱怨,拿到新传回的稿件进行修改和研读。

几年过去了,胡笳的金融功底日积月累,俨然也成了半个专业人士,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观点分析都变得十分专业。与此同时,她的新闻采写手段也开始发生了很多变化。相比之前的单纯用笔记录,她也开始拿起相机为稿件拍照,采用手机录音、微信提问等多种手段进行互动采访,不再是传统的单靠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打天下,不过,虽然采访方式在发生变化,不过,对于稿件的把关要求并没有变。有时为了一个数字,或者一个政策,她依旧会打电话、发微信跟我们反复核对,而这也或许正是记者们的责任感和职业情怀所在吧!

图为胡笳在采访。

爱心记者的公益行

□ 张广来(204灌云指挥部工程推进组办公室负责人)

QQ截图20161108104656

8月29日下午,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义工团与灌云县交通局联合举办的“情系留守儿童、留爱送温暖”活动在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启动,向侍庄街道近200名留守儿童送去了书包、鞋子等文具和衣物。此次活动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弱势儿童,给留守儿童一份亲情、一份关爱、一点温暖。

此次活动中,我结识了连云港日报记者李慧,作为新闻义工团此次活动的爱心大使,李慧这几天一直为此事忙碌着。

为了让每位收到礼物的孩子都能满意,李慧告诉我,在来之前,她详细了解了留守儿童性别、身高等基本情况,列出了孩子们所需要的衣服和鞋子的码数。这些新衣新鞋来自于爱心人士的捐赠。

下午1:50,李慧在同事的帮助下将东西运到车上,向灌云县侍庄乡中心小学出发。不到3点钟,李慧及其同事到达了侍庄乡中心小学。 活动当天,正值学生开学报名,200多名孩子已经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等待着领爱心物品,灌云交通局捐赠的爱心书包早已经安静地在旗杆下等待着。

当天的温度有点高,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李慧手里拿着一张发言稿在看,“面对这么多小朋友,看着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还是有点紧张。”李慧说。作为本次活动的爱心大使,李慧要与出席当天爱心捐助活动的单位代表共同为孩子们发送爱心礼物,并讲讲自己的感受。 “ 新闻义工团倡导‘参与、快乐、奉献’精神,传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互助理念。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新闻人从未缺席。”这些话从李慧口中说出,虽然声音不大,却也坚定果敢,尽显了作为一名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

登记完的徐奶奶带着两个孙女,从现场工作人员手中接到了书包。看到徐奶奶的两个孙女都领到了书包后的开心模样,李慧不禁上前与两个小姑娘交谈起来,得知两个小姑娘的父母都在无锡一家工厂打工,平时忙,很少回来时,李慧眼中泛着泪光,对两个小姑娘说道,“要好好学习,不要让爷爷奶奶操心,爸爸妈妈担心啊……”90后的李慧对两个小女孩说道,小女孩开心地连连点头。

图为李慧在活动现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