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输液室里的小病号们。
【连网】(记者 袁春梅 江荣 营燕 文/图)元旦节当天晚上,家住海州区的杜女士带着高烧不退的3岁儿子,到市儿童医院急诊看病。待到急诊室,杜女士便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等待区全是看病的家长和孩子,而看看她给孩子挂的号,还得等上十多个。近期,港城几家大医院的儿科门诊和急诊早已爆满,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在儿科急诊中,多数都是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最常见的症状,致使急诊根本“急”不起来。
夜间看急诊竟然排长队
“晚上9点多挂的号,现在已经十点半了,还没看上病,抱在怀里的孩子睡了一觉又一觉。”元旦节晚上,家住海州区的魏娟因为孩子拉肚子去市儿童医院看急诊,走出医院大门时已经是深夜12点。
“每年这个季节都是就诊高峰,气温变化大、空气污染较重、学校不断交叉感染,这些都容易让小朋友生病。”市儿童医院儿内科副主任骆培良表示,从去年11月份开始,儿科病号大幅增加,最多时一晚上要看到近200个小病号。
“谁在乎我没吃饭?”近日一名上海儿科医生的辛酸微信在网上流传,描述的是医生急诊值班时,遭遇孩子家长怒斥。这样的辛酸,急诊儿科魏春雷医生深有体会。魏春雷说,大夜班、小夜班、忙起来连轴转、半天时间不喝水、不去卫生间、不吃饭已成儿科医生的生活常态。
少数情况才需要去急诊
一边是医生超负荷工作,一边却是家属对医生的不理解。市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最近的1周内接到3起投诉,都是患儿家长诉说夜间急诊等候时间太长,有时需要一两个小时。
在谈及为什么不多派点儿科医生时,该负责人直言,全市0至14岁儿童约85万,专业儿科医师不足200人,在儿童疾病高发时期,即使全体儿科医师不眠不休,也不能达成家长们就诊不排队的愿望。而在不足30人的市儿童医院儿内科,要负责2个病房、1个急诊的3套夜班,每天要负责110个在床病人,看门诊近400人次,急诊量150人次,此外还要兼顾灌南院区的儿科。
“急诊急不起来,除了医生有限这一客观因素,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不是急诊的患儿占用了急诊资源。”骆培良介绍,很多家长因为白天没空,只有晚间才能带着孩子就诊;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发烧咳嗽很心急,即使白天已经就诊,晚上仍然不放心,又来看急诊。而这些应该是门诊的病人几乎占了急诊量的一半。
什么样的才算急诊?“生命体征不稳定、抽搐、昏迷、中毒、高热39.5摄氏度以上等情况才属于急诊。”骆培良表示,真正的急诊一定会优先就诊,家长们首先应配合急诊分诊护士的询问,有急重症迹象的,护士会直接领进诊室请医生优先诊治或送进抢救室。
常见病做好居家护理即可
“门诊中曾遇到一晚上跑三趟急诊的家长,而孩子的症状也就是一般的高烧。”骆培良表示,儿童发烧、感冒会有一个过程,一些家长因为孩子没有迅速康复而反复去医院,对孩子来说其实很“折腾”,影响了孩子的休息和康复。此外,由于医院人流密集,交叉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大,对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来说并不适宜。
如果孩子发烧时,精神不好、发蔫、爱睡觉、哭起来不易安抚、肤色苍白或灰暗,父母需要带孩子去看医生。如果是新生儿发热超过38℃,其他儿童发热超过41℃,半小时内发生急性惊厥、有昏迷、急性瘫痪等情况,父母要带孩子看急诊,并且要和分诊护士说明情况,以便安排优先就诊。
最近引起孩子拉肚子的主要致病原是轮状病毒,也称为秋季腹泻。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无特效药治疗,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会自然止泻。所以家长们遇到此种情况不要惊慌,做好居家观察护理就好。如果在此过程中,伴有高烧、吐泻频繁、合并脱水、肠炎及相关惊厥现象时,应及时到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