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12家晚报老总畅谈媒体融合 积极应对冲击和挑战

【连网】 (记者 杨锐冰 陈婕/文 樊晓姝/图)在“媒体融合 共同发展”江苏城市晚报高层论坛上,各家媒体老总结合当地城市晚报发展,围绕如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头脑风暴。他们表示,要借力省内晚报同业联盟组织,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积极应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

1

金陵晚报总编辑 江飞

新的媒体环境需要新的内容产品

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面临着全新的媒体环境,我们的内容必须适应泛媒体化形势,内容产品要和市民的生活需要相关,不能再做单纯的新闻,我们要按照读者的需求来做新闻,我们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要把传递的信息和读者的要求相结合来生产新闻。

对于传统报人来说,内容的标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是新的媒体生态环境,现在的新闻需要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有深度的内涵,在泛媒体化的形势下,读者对内容的要求有了巨大变化,我们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要拓展表现形式,要能够有效传递信息,激发读者情感。我们的内容需要和读者建立起一种关系,引发读者共鸣,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心理上都要和读者搭建起通道。

新的传播形势下,我们的内容需要有地域性,尽量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引起读者的共鸣;内容要强调公共性,体现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要更加关注城市的公共生活、公共事务、公共服务,以及公共话题;我们的内容还需要强化开放性,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做新闻的策划者、创意者,要多搭建平台,让读者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强调内容的垂直性,利用微信的形式构建垂直新闻的目标人群。

2

姑苏晚报副总编辑 张成林

媒体融合要对接“互联网+”

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

当然,从发展路径来说,媒体融合需要机制体制颠覆性改革,需要对社会自媒体进行分析与研判,需要找准传统媒体在当下传媒发展趋势下的定位。

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阅读量的下降,自媒体也在转型。虽然新媒体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但新媒体布局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契机,媒体可以在新闻之外,布局并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尝试推进“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提高办报水平,提升报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抗压能力和发展水平。

3

常州晚报总编辑 朱佳伟

媒体融合需要多一点互联网意识

新媒体出现之后,传统媒体经受了巨大的冲击,我们惊恐过、迷茫过,如今我们已经能够淡定以对。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我们的新闻更加精细,内容更加有深度,服务更加贴近群众。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更多一点的互联网意识,我们要借鉴新媒体的精致服务,用我们的新闻产品为读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新媒体,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吸引和服务受众。

同时,我们要看到媒体融合带来的好处,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新媒体的优势充分结合,并应用在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上,以便更好地为本土读者服务。

4

江海晚报总编辑 宋捷

重构主流媒体的价值线

这些年,媒体江湖狼烟四起,有的老字号一夜凋敝,有的新媒体一夜崛起。无论传媒格局如何嬗变,内容为王不会改变。当下,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我们要重构话语体系,重建盈利模式,重造传播路径。微时代的晚报人都要会做微信微博,研究社区式传播、朋友式分享、裂变式推送,在碎片化语境中重构主流媒体的价值线。

5

泰州晚报总编辑 翟明

打通报纸与微信“最后一公里”

微信的诞生和蓬勃发展,为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如果能够加强对微信公众号的研究和运用,便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为新形势下报纸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报纸多为单向传播,互动性比较弱。在新媒体时代,其弊端尤显突出。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更强的即时通信、信息分享等功能,简化、加速了新闻的发布、传播流程,成为纸媒新的移动传播渠道。传统媒体必须正视新媒体对自身的冲击,积极整合新媒体的优质资源,才能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胜势。

传统媒体要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优化地方新闻版,进一步做精做透本地新闻。同时新闻要具有草根性、接地气,“从微信圈来,到微信中去”,真正体现开门办报的思想,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阅读需求。

cw16a04j

扬州晚报总编辑 袁文生

媒体融合要在转型发展上抢得先机

媒体融合要在转型发展上抢得先机,实现“六大转型”。

首先是时效转型,从“日”新闻,到“时”新闻、“分”新闻。

二是呈现转型,从文字新闻,到图新闻、再到“听”新闻、再到“视”新闻。通过晚报APP、微博微信载体传播,从新闻本身扩展到做有晚报特色的全媒体视听内容。

三是路径转型,从新闻+,到服务+、电商+、晚报APP的打造,让晚报平台从新闻端延展到生活端、商业端,拓宽影响渠道、盈利渠道。

四是用户转型,从新闻圈,到生活圈、社交圈、再到生态圈。以晚报全媒体平台为支撑,以线下活动为主打,为读者、为用户建立生态圈。

五是平台转型,从做报纸到做活动到做平台。

六是人才转型,采编人员必须完成三大转型:思维转型、身份转型、能力转型。记者、编辑必须植入互联网思维,不仅是对“报纸”负责,而是要对晚报平台负责,对五大终端负责。从单纯写新闻,到拍新闻、到制新闻、到播新闻。

cw16a04g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王斌

将专业新闻和服务深度结合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需要和新媒体进一步整合融合,打造全媒体的新闻采集发布平台,要充分利用微信、手机客户端、以及网络来对新闻产品和信息进行传播,要将相关资源全部整合起来,为媒体传播服务。

在新闻生产上,依旧强调内容为王,让内容更加贴近百姓,要把专业性新闻和为读者服务相结合,要让新闻产品为本地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不仅仅是地域性的资讯服务,还需要强调新闻内容的情感服务,要让读者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此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精心打造贴近地方读者的品牌栏目,让这些品牌栏目深入读者生活,从而让我们的媒体和读者密不可分。

cw16a04h

京江晚报副总编辑 习斌

办有温度的报纸仍是“立身之本”

在当今报业发展形势之下,办好一张有温度、有力度的报纸,仍然应该是各家报社的“立身之本”。个人认为,作为一张地方晚报,立足地域性、服务性、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应该加强硬新闻、舆论监督稿件的数量。如果你自己对报纸上刊登的稿件都不感兴趣,读者怎么可能订阅或是购买你的报纸呢?

毋庸置疑,正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在逐渐远离报纸。如果报人就此丧失前行的动力,造成报纸质量下降,那么既有订户可能会逐渐丧失。提高办报质量,至少能尽最大可能稳定既有的读者队伍,尽可能培养新的读者群。

媒体融合是个大课题,需要破解的难题很多。如何使报纸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是第一要义。在这方面,《京江晚报》进行了一些尝试。当然,报纸也在主动对接新媒体,通过开设“两微一端”,延伸报纸阅读线,改变报纸语言体系,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和用户的需求,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公信力。

cw16a04m

淮海晚报总编辑 张林

互联网时代,报纸要做风向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介逐渐繁荣,确实改变了舆论格局,传统媒体行业正面临一些挑战和危机。作为媒体人首先要增强自信,从事实来看,主流媒体依旧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而且新媒体大多数的新闻资讯还是传统媒体提供的。

当然,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大潮中,报纸等主流媒体也要与时俱进,科学融合,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继续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通过自我变革,积极主导舆论议程设置,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成为引领网上舆论的风向标。

cw16a04d

盐城晚报执行总编辑 陆应铸

科学融合 新常态里浴火重生

晚报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显露出创新和融合的基因。新兴媒体的发展切实挤压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但是,只要科学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会是此长彼长的关系。所以,与其说我们迎来了挑战,不如说我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变革年代,只要传统媒体找准自己的标杆,寻到内在逻辑,必定能在新常态里实现浴火重生。

当然,在全媒语境之下,无论是内容与平台的融合,还是媒介与渠道的融合,都需要媒体人特别是报业媒体从业者自觉学习新技术、新媒体,坚守内容为王,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cw16a04c

宿迁晚报执行总编辑 李尚程

用创新精神,推进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中,要将原有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传统媒体优势在内容,新兴媒体优势在渠道,融合不是取代,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宿迁创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上线速新闻客户端,打造权威新兴主流媒体,形成全市统一的移动舆论场,与现有报纸、电视一道成为宿迁市域媒体“三驾马车”,在媒体融合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宿迁晚报与速新闻融合发展,还创新思路,与新华社联动,搭建高端的融通发布平台。

媒体融合积极对接政务资源,在移动互联时代,让媒体融合与智慧政务建设相得益彰。

cw16a04f

苍梧晚报总编辑 谈虹

再造媒体新的生态体系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中,新的媒体组织需要架构,需要流程再造,新的媒体经营和管理模式需要构建,新媒体正在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影响着传统媒体。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和基石就是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要用这些核心和基石来吸引受众,聚合和整合社会资源,让它们在媒体融合和全媒体运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我们要在报纸上体现“阅读价值”,在网上看热闹,在报纸上看深度;在网上看表象,在报纸上看真相;在网上看现象,在报纸上看导向。用我们的专业眼光对信息进行选择、核实和解读,在纷杂的信息流中选择应该被读者关注的信息,通过核实信息真假,构造网络时代珍贵的公信力,同时解读信息内在的、背后的、隐含的意味,打造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产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