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把握历史主动 坚定文化自信

尹德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连云港历史学会会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关于历史与文化的论述,构成了逻辑严密、内涵深邃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历史主动精神洞察时代规律,通过“两个结合”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遵循。


  一、理论基石: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与方法论价值。历史主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品质,其本质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与创造性运用。总书记强调“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大势”,这一论断超越了被动顺应历史进程的机械史观,确立了主动认识、改造世界的实践逻辑。历史主动精神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要求主体在历史进程中兼具战略思维与斗争意识,深入剖析历史演进内在动因,精准预判时代发展趋势,从而在复杂局面中保持战略定力,凝聚共识与力量。


  二、核心路径:“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与文明突破。坚持“两个结合”,是贯穿论述的核心逻辑。“第一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原则,新时代语境下更强调问题导向;“第二个结合”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优秀基因,推动其向现代文明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以连续性、统一性等特质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这一结合从学理上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合法性。


  三、价值目标:文化自信的学理依据与现代文明建构。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两个结合”,最终指向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学与文化学依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非复古怀旧,而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形成的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四、实践要求:理论转化的路径与学术实践指向。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论述明确了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化路径:一方面要求在履职实践中践行历史主动精神,提升战略思维;另一方面强调在文化创新中坚守正确方向,加强中华文明起源与特质的学术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与文化创造。在文明交流层面,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以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第五卷的历史文化论述,构建了“历史认知—实践路径—价值目标”的完整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历史观、文化观、文明观的重大命题,为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学理指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与文明贡献。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