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路径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提升治理效能。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多元共建共治格局,构筑基层治理的铜墙铁壁。党建引领是我国基层社区治理的独特优势,基层党建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应迈向深度融合性发展,构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凝聚社会各界合力,实现社区共建。通过党建引领可以有效凝聚起街道社区党委的工作合力,不断激发辖区各类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吸引了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特别是与时俱进的各种教育、服务主题活动,使党建工作变得时尚、活泼,拉近了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居民群众的距离,不断实现基层党建生活化。

  以党建引领服务为目标,调动辖区各类党组织核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以社区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及时解决上至辖区单位发展、下至失业人员安置,大到社区环境整治、小到邻里纠纷调解等社区难题。充分发挥社区广纳各方、包容共享的优势;发挥社会组织立足服务、机制灵活的优势;发挥专业社工深入基层、助人自助的专业优势;健全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成果,实现社区共建。同时,在加强基层党建上狠下功夫,大胆探索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和挖掘社区骨干,将贤达能人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一方面对社区党组织中的精英分子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的本领,助其成为“社区领袖”;另一方面在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中发现德才兼备的热心人士,进行党性教育,将其吸纳到党组织中来,提高党组织自身的“造血”功能。

  聚焦社区公共议题,实现社区共治。通过党建引领这一核心要素,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委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党建带动服务,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社区治理上同频共振。不仅拓宽了治理维度,也丰富了党建工作内涵,消除了政府管理中的行政条块分割,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微循环”。辖区各类党组织工作、各单位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配置,社区居民也能接受到更专业、更多元的零距离服务,街道社区的党群工作变成了“大合唱”。

  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三社联动”机制作用,对社区各类党组织的志愿服务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指导与评估,并制定严格的服务流程与服务规范,使工作和服务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人性化。面向辖区群众、辖区党员、辖区各级党组织和单位提供精准化、精细化、菜单式贴心服务,不断激发党组织活力,凝聚党员先锋力量,共享优势资源,高效服务居民。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共享式平台,可以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到社区服务和治理中来,形成“有事大家谈、众人议众事”的和谐局面。例如:党群中心内部空间设计和规划、老旧院落亮化和改造、社区长者服务等事关群众利益的身边事,通过集思广益、民主协商、公共议事和设立社区微基金等,在社区公共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社区共治。

  打通最后“一米”,实现社区共享。通过社区党委牵头,在党建引领下,打破旧有的管理体制,为辖区各领域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辖区发展搭建平台,着力形成“居民点单、社区分单、街道派单、单位领单”的运行机制,有效实现民生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党建引领链接辖区人才、技术、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可以使街道社区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形成“社区是我家、有事大家谈”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社区服务体系,最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增强社区“政社互动”的“牛鼻子”,社区自治性的成长依赖于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社区居民组织化的存在,还应有协商处理社区事务的多个平台,比如城乡社区中的楼栋、院落、小区等“微”场域内形成的“微”共同体,他们有明确的需求和清晰的诉求,这就需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引导居民广泛参与,推动以社区为平台、居委会带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服务;通过倡导和培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挖掘居民中的“能人”和“热心人”为社区增能,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型对基层社区开展“社区营造”,以增强社区凝聚力,通过公益创投,引导社区社会组织聚集社区治理和服务,以项目化运作为手段,可为社区发展“引资聚力”,通过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引入外部各种资源进社区,激发社区活力,同时通过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等方式,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形成从社区治理到社区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社区“共享”,从而构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王凯)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


总值班: 王夫成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