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把握新发展理念内涵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总书记强调要从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一是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二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三是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出发能够更深刻地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标准的理论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历史和实践表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础,又是我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诚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是我们执政党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人民”二字,始终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贯彻新理念的价值导向。

具体而言,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就是“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协调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绿色就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开放就是“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共享,就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中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是从矛盾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他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同时,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因此,我们要正视矛盾的客观存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解决矛盾。换言之,矛盾和问题本就是一对共生体,问题的背后一定存在着矛盾,而我们抓住了一个事物的矛盾也就发现了它存在的问题。因而,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就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抓住问题的本质即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简言之,这一矛盾观蕴含在新发展理念中的思想路径就是: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入手,揭示我们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从而确立我们工作的重点。既注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一主要矛盾中确立所分析解决的根本问题——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和实现美好生活的问题,并把解决根本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一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集中体现:“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中的底线思维。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是由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化解“四种风险”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何谓底线思维?毛泽东同志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就指出:“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一次重要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底线思维时曾这样解释道,所谓底线思维就是指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由此不难看出,底线思维事实上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凡事要有坏的打算和准备,不可犯盲目主义和乐观主义错误;另一方面,我们要有进取精神,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争取好的结果。

总之,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新发展理念,决不能是束之高阁的空想,而是要通过武装人们的头脑,成为指导实践活动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柴静 作者为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

本文系2020-2021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LKT2093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