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民生答卷厚实温暖,解码百姓“稳稳的幸福”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十四五”以来,江苏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牢牢锚定在“人民幸福生活”这一根本坐标上,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一项项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寄语,“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万人,占全国1/10以上,连续5年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47498元提高到2024年的55415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从2021年的2.16∶1收窄至今年上半年的1.98:1……5年来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江苏民生答卷,映照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底色和初心成色,增强全省上下“十五五”再接再厉的信心和决心。


有力度,夯实民生之基,城乡群众收入稳步增加。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5年来,江苏不断夯实经济基础,推进产业转型与就业结构升级联动,稳住“最大民生”,百姓生活更殷实。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06元,同比增长5.2%;前8个月全省归集发布岗位365.7万个;抢抓秋季求职黄金期,征集1万余家单位20万个优质岗位,募集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12.8万个,帮助2026届高校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作为经济大省、就业大省,江苏既抓黄金期,也抓全周期,推动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居民“钱袋子”鼓起来,装满“稳稳的幸福”。


有温度,兜牢民生底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十四五”以来,江苏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每年坚持把75%以上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连续14年、累计15次提高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连续实现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保登记、代缴保费、享受待遇“三个100%”,今年9月底前1197万老年参保居民领到今年新增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兜牢底线、均衡服务,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实行动,给群众更踏实、更暖心的依靠。


有厚度,回应民生企盼,解决好操心事、烦心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四五”以来,江苏各地将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建设“完整社区”等充分融合,不断完善购物、餐饮、养老、托幼、家政、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锻造“苏适养老”品牌,构建小而精、小而美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没有围墙的名校课”,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域壁垒;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超85%……步行可及的公园绿地、书香氤氲的街角书屋、饭菜飘香的社区食堂、烟火袅袅的便民商圈,等等,优质资源纷纷送到“家门口”,桩桩件件为民实事,直抵人心,赢得民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发展向前,民生向暖。江苏民生答卷是各地锚定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倾心尽力奋发实践并取得积极成效的缩影。这五年,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了,楼下的养老服务更近了,基层就诊、特殊群体医疗保障更有力,群众体育赛事和场所更多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藏在小日子里的甜,正是“十四五”民生答卷的生动注脚。(高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