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属地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功查办了全国市场监管领域首例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案件。
“职业弹幕人”通过网络当“托”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主体,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事先编写好的弹幕评论,虚构产品功效和用户评价,刻意制造虚假流量。在上述被处罚的生物科技公司直播间里,“真给力,3颗就瘦了3.2斤”、“3天成功7天破(减肥)平台期”等夸张弹幕不断刷屏,诱导消费者冲动购买。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该公司涉嫌充当“职业弹幕人”购买第三方服务进行虚假弹幕发送,理当受罚。
“职业弹幕人”本质上就是“网络水军”,他们利用批量弹幕构筑话术陷阱,雇佣“职业水军”通过假借“过来人”身份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上当受骗,给网络消费环境带来多方面危害。“职业弹幕人”通过误导电商平台的推荐算法,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破坏了网络购物秩序与环境。2024年我国直播电商用户规模突破5.97亿,占网民总数的五成左右。就网络诚信体系而言,“职业弹幕人”极大地透支了公众对网络信息内容、平台和企业的信任,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刻不容缓。
“职业弹幕人”行为形成相对完备的灰色产业链,且触及多条法律底线。例如,其虚假宣传行为违反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属于对商品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团队作为协助者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打造公平竞争的网络营商秩序,为消费者营造诚信清朗的网购环境,需要从行政监管、平台管理和网络自律等多个维度入手,对“职业弹幕人”不当引导行为加以规制。
鉴于“职业弹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表面上与普通消费者行为不易区分,监管部门需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善于应用网络先进技术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团伙,有效遏制其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平台作为直接管理方,亟待加强管理力度。例如通过强化技术手段,如升级AI识别系统实时拦截高频重复、关键词堆砌的弹幕;严格执行账号实名制,对异常账号采取限流、封号等措施;建立弹幕内容追溯机制,确保每条评论可查可溯源……平台有必要不断查漏补缺,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机结合的监看审核机制,对头部直播间、头部主播及账号进行重点管理,有效遏制“职业弹幕人”乱象。
此外,广大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警惕,谨慎对待低价商品,警惕绝对性话术和模板化好评,捂紧自己的“钱袋子”。调查显示,各年龄段消费者都有可能误中“职业弹幕人”圈套。消费者网购后应保留交易凭证和商品证据,如支付记录、发票、商品开箱视频等;一旦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和网络平台寻求帮助,以便更有效地解决纠纷。只有多方合力,形成重拳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才能营造更加清朗的网购环境,护航消费经济稳健健康前行。(连婕)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