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铸强科普之翼,筑牢创新根基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9月1日全面启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各类科普活动,掀起爱科学的热潮。(9月5日光明日报)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普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提前实现2025年阶段性发展目标。从“科普日”到“科普月”,是科普事业与时俱进的拓展,有望进一步助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劲科技创新力量。


发展科普事业,引领创新风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全国科普日举办20年来,累计举办40余万场次活动,去年科普日活动期间设置国家大科学计划、新质生产力科普等活动,中国科技馆科研院所、高校、科技领军企业等共建“科普创新实验室”,通过互动体验、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学的科普产品触达普通市民。热门科技馆节假日一票难求,火出圈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不少科普博主成为流量大V,伴随着科普活动在一些地方蓬勃开展,科学精神发扬光大,创新氛围愈发浓郁,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推进全民科普,提升创新素养。科学普及是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六大版块内容,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等活动广泛开展,系列科普地图、科普研学路线陆续发布,全国百家科技场馆“科学之夜”持续举行,200多场科学大师剧火热上演……今年全国科普月共设置打造全领域行动、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目前已经汇聚各地活动超过10万场,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科普体验,充盈知识储备,厚植崇尚科技创新的民族气质。


铸强科普之翼,筑牢创新根基。公民科学素质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建得高。基于院属野外台站、植物园、标本馆、天文台和大科学装置等,已建立16个国家科研科普基地;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博物》等科普期刊广受读者喜爱……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发挥建制化优势,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有效打通了科技创新工作、最新科技成果与公众之间的通道。优化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布局,扩大科普设施覆盖面,完善科普供给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向公众开放,新修订的科普法作出相关制度性安排,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推动唱响科普工作“大合唱”。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以更多元的科普形式,更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更完善的科普机制,更好满足民众科普需求,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新格局,让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有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高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