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很会打扮,感觉自己长得很土,所以很自卑。”今年暑假成了15岁的上海高中生唐欣(化名)眼里的关键期。她决心要在这两个月内“逆袭大换脸”——开眼角、做双眼皮、打玻尿酸……能安排的项目都尽量安排上。(8月25日法治日报)
暑期医美热是近些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学生整形愈演愈烈,校园美容跟风攀比,甚至未成年人成为医美常客,机构宣传夸张误导,无论是从合法权益维护还是护航健康成长角度考量,有关各方都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下足“矫正”功夫,拿出有效“降温”举措,遏制医美行业乱象。
认知“矫正”。必要、适度、规范的整容固然未尝不可,倘若过于过度迷信“看脸”,以为有了好脸蛋就有了优势、有了一切,显然陷入了认知误区,也难免让人忧心,会不会因此荒废了学业、迷失了人生的航向。事实上,即使是明星也有“过气”的时候,所谓网红更不乏“昙花一现”的情形。学校、家庭要重视加强青少年教育引导,让他们懂得内在涵养才是最具魅力、最为恒久、最有潜能、也最能助推自己成为“人生赢家”的美,追求知识、提高修养才是学生爱美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让“明星脸”“网红脸”“偶像脸”所迷惑,更不被外界纷繁杂乱的医美信息蛊惑。
心态“矫正”。一些青少年、学生热衷整容,对怎样才算美未必有主见,对手术潜在的风险缺少了解,更多的则是跟风、盲从,虚荣心在作祟,有的纯粹受商家广告忽悠误导,也不排除极个别家长盲目“宠娃”,一些家长也推波助澜,甚至把整容当成给孩子的“开学礼物”。学校、家长和相关各方,要把握青少年爱猎奇、模仿等心理特点,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多给予客观中肯的正向引导,多做润物无声、循循善诱的教育、开导,帮助他们摆正心态、远离“容貌焦虑”,树立自信、做有个性的自己。
行业“矫正”。学生整容热的兴起和升温,医美机构的逐利冲动和社交平台的推手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诱因。诸如“注射+轮廓,开学秒变校花”等,恣意夸张“看脸”作用,夸大“整容”效果,淡化“整形”风险,各种天花乱坠的医美广告、营销话术充斥社交平台,催促、诱使青少年做各种项目“拯救垮脸”,甚而怂恿逃避监护、透支消费。有医美机构专门推出针对中学生的“假期焕颜计划”,通过“暑期特惠”“学生认证享折扣”等营销策略吸引未成年人,甚而声称可以绕过家长监护实施手术,如此漠视道德法规和社会责任,显然不能听之任之。
医美乱象催生“颜值焦虑”,误导价值取向,也不利行业自身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能动作为,净化平台医美信息,规范整容业经营行为,防范整容安全风险,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整容的宣传、手术做出严格的规范约束,遏制商家蛊惑下的盲目、无度整容,规避整容成毁容等风险隐患。(高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