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地铁9号线客运中心地铁站,一名男子身穿黑丝上衣,身披黑斗篷,在地铁开门时,以爬行的方式进入车厢,行为诡异,有乘客被吓到尖叫着跑开。其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一则视频,并配文称“我能(起号)成功吗”?事发后,相关短视频平台发布通报:经核查,该账号以不当行为博取流量,涉嫌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已被无限期封禁。(法治日报)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自称“圈钱3980万元潜逃被银行全国追逃”、随机泼路人饮料、抢陌生人的饭吃,或通过诉说原生家庭的不幸、制造男女对立等“带节奏”……一些博主为了快速起号不择手段,采取许多奇葩甚至违反法律规定的方式,杜撰另类噱头抢眼球、营造虚假人设博流量,频频挑战道德法规底线,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很容易带来错误引导,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对形形色色的“起号”乱象,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坚决阻遏、依法处置、合力抵制。
遏制奇葩起号乱象,网络平台必须履行把关义务、扛起主体责任。近年来,净化网络环境、推进依法治网,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向来是讨论的重点和焦点,遏制起号乱象平台更责无旁贷。对那些反常、诡异、敏感的网络热点,既要保持应有的舆情警觉,加强审核甄别,更要从技术、管理层面主动及时作出应对,对不合常识、常理和有违道德、法规等不良信息内容,要果断处置、有效阻断,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为快速起号而违规炒作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倘或采取奇葩甚而极端方式快速起号屡试不爽,很容易吸引更多人跟风效仿、如法炮制,甚至为了快速、成功起号铤而走险、挑战极限,这也是起号乱象丛生的重要诱因之一。监管职能部门加强监测、动态审查、依法亮剑,增强法规约束力和监管震慑力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既要对奇葩、畸形、极端行为起号的行为零容易,做到露头便打,又要对疏于管理、未尽把关义务甚至有意放任放纵的平台方依法追责,倒逼“关卡”前移,绝不让奇葩起号轻易得逞。
绞尽脑汁、穷尽办法,不惜以身试法快速起号,无非就是出于博流量、带货赚钱等牟利目的,当虚构、诡异、惊悚等奇葩手段成为成功起号“秘笈”,博主日后无论带货与否,很难想象他们能够诚信自律,这就要求广大网友多长个心眼儿,提防可能存在的欺骗、坑骗、诈骗陷阱,不被轻易蛊惑、蒙蔽,发现存在不良导向甚至违法情节者,要自觉抵制,还要口口相传、及时举报,让那些试图靠不正当手段、走歪门邪道快起号、赚流量、牟利益者成不了事、起不了势,吃不了兜着走,合力遏制奇葩起号冲动。
诚如有关专家指出,依据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编造虚假信息起号,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及刑法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面临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刑事责任;倘若涉及编造他人谣言起号,造成实际损害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文明上网,守法用网,诚信起号、正当牟利,方为正道。(高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