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雪峰)从江苏海洋大学“水产”博士学位授权点创建,到灌南新东小学“优学乡村”小班化试点;从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牵头制定国家级专业和教学标准,到“山海连心云家教”短视频拍摄现场……港城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教育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港城教育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力量来自社会协同推进,港城教育展现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家长评教”中,42.11万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治理,形成家校共育的“连云港样本”;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与豪森药业、康缘药业共建,实现校企协同育才;更令人称赞的是,2019年以来,我市新建95所幼儿园、42所中小学校,通过调整学校布局,让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充分彰显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
力量来自守正道创新局,港城教育循序渐进、探索不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育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思政课搬上开山岛,让爱国情怀扎根心灵;创客教室里,学生的发明创造已走向实际应用;“215”专项行动让校园充满活力,学生体质显著提升;“班级合唱”人人参与,让“美育浸润”成为提升审美的有效途径;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让孩子们在泥土芬芳中收获成长……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尤其值得一提,1.5万名教师接受专业培训,五级责任体系化确立,是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精准把握。港城教育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本质回归。
力量来自时代发展风口,乘势而上就能事半功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场深刻的“智慧教育革命”全面展开。今年4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人工智能塑造教育新生态的发展蓝图。只有抓住新技术带来的重大机遇,才能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力量来自久久为功建设,教师队伍打造、尊师重教风气形成,靠的是日积月累。
前不久,在教育部的专题培训班上,面向全国25万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书记和校长,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点赞连云港“用教师大数据平台探索教师评价改革”的创新举措。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评价就是指挥棒、风向标。港城通过动态追踪教师专业发展数据,实现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的精准画像,让教师队伍的活力不断涌现。
力量来自文化沉淀积累,山海禀赋的丰厚底蕴,正在为港城教育提供不竭动力。赣榆区“静艺轩刻纸艺术教育”,将非遗技艺融入社区课程;“港城家庭教育大讲堂”,吸引超百万家长参与……以“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为抓手,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凝心聚力,躬耕教坛,立德树人。港城教育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当社会协同形成“聚变效应”,当规律认知转化为制度设计,当时代风口遇到创新实践,当持续投入积淀为发展势能,教育的磅礴力量就会涌现,它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港城智慧”,为民族复兴锻造更强劲的“人才引擎”。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