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华)署名“爱花”的汇款单,连续29年匿(化)名寄至南云台林场,附信中永远标明“用于保护古玉兰”。今年春天,这笔特殊汇款“被迫”实名,孙玉华的名字迅速传遍公益圈。当人们为这位好市民欢呼时,她却用微笑编织着城市绿网。这不仅是有关爱绿护绿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超越功利目的的文明底色,映照出了绿荫背后的“爱华”情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延福观4株古玉兰树一度濒临枯死。本报及时发出“救救玉兰花王”的呼吁,责任单位及时出手挽救绿树。古树的安危也让好市民孙玉华牵肠挂肚,由此开启长达29年的“爱花”之缘。从四十出头到跨入古稀,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疼惜与喜爱”,每年4月的“爱花”汇款从未爽约;从一次几百元到上千元,持续捐款让林场人备受鼓舞,几株古树也在多重呵护中重现生机,及至花开满树、枝繁叶茂。
相较于单次激情捐赠,隐身的“爱花”汇款更令人动容,持续多年的爱心守护,更接近生态保护的深层价值需求。古树生长和修复周期通常以十年计,需要对绿树持续呵护和天然的修复,匿名汇款的节奏无意间暗合了自然规律。当不少人还在忙于追求博眼球式流量密码时,“爱花”这种静水流深式的坚持,无疑构建起对抗生态短视行为的柔性屏障。
“爱花”的持续捐款,还在于触动了林场深层次的配套救护,很多市民也从旁观绿树转向主动爱绿护绿,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两山”实践的热情。
守护绿水青山,拥抱金山银山。“爱花”的坚守也表明,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孙玉华持续多年匿名捐款,也折射出其绿化祖国的“爱华”情怀。当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迫在眉睫,那些古树名木和更多绿荫丛中的无名守护者,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态文明密码。或许有一天,当人们在千年古树下欣赏满树繁花,古树铭牌上“捐赠者爱花”的模糊指称,将成为比任何名字更动人的文明注脚。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