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姜太公”带薪钓鱼,能否撑起百姓“钱袋子”?

“如果你是农民,60周岁以上,身体健康,会钓鱼,就能来应聘!年龄越大,越容易被选中!上班期间,可以睡觉、可以打盹、可以发呆、可以闲聊,主打睡觉也能赚钱!”最近,湖南宁乡“炭河古城”景区发布的一则招聘启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主要原因是招聘对象和工作内容都令人感到新鲜。(3月26日央视网)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典故不少人都耳熟能详;“姜太公”钓鱼,“带薪上岗”?至少当地的农民老大哥们过去没敢想过。官方回应确有其事,将优先考虑将岗位留给宁乡市及周边的老人,还给他们提供服装、斗笠、蓑衣等道具及相应的培训。别出心裁的“钓鱼招聘”,不仅吸引当地爱好垂钓的老农跃跃欲试,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和应聘者也很多,更在舆论场也引发广泛围观和热议。


据相关报道,因炭河里遗址而建的炭河古城,是中国首个周文化主题公园,景区内包括西周王宫、古城墙、兵事殿等历史建筑。姜太公是西周著名的历史人物,与景区所承载的周文化底蕴相契合,景区计划招聘100位老年人,扮演“姜太公”角色在秦桥两岸钓鱼,给游客带来别样的文化体验。不管是“摸鱼真的带薪了”,还是真可以“带薪钓鱼”了,打造沉浸式旅游消费新场景,让当地百姓“融入”其中,撑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创新尝试多多益善。


“打造更丰富的旅游业态,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家门口就业。”习近平总书记日前踏访贵州乡村,指引文旅体融合发展方向。在安徽合肥市庐江县,“民宿+产业”融合模式带动14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约5万元;在云南丽江古城,“纳西人家”文化院落以“非遗家访”沉浸式体验纳西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访打卡;在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地变产地、农房变客房”的蜕变……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更多村民有活干有钱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多地创意新颖、富有成效的成功实践可圈可点。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姜太公”带薪钓鱼,是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的有益尝试,也打开了乡村就业、百姓增收的新思路。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既想方设法发展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乡村产业,又注重强化产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红利,持续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大有可为,也一定能有新的更大作为。(连贯)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