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44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万余项。我国55个少数民族,拥有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民间文学、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化利用,让非遗焕发时代生机。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的传承。要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就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活化利用。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如将传统技艺融入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非遗魅力;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展示非遗项目,拓宽传播渠道。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非遗“活”了起来,也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时代生机。
创新驱动,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是非遗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坚守非遗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的同时,应积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例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时尚感的非遗文创产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非遗的表现形式,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才培养,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要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同时,加强非遗教育普及,将非遗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只有厚植人才沃土,才能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社会共治,构建非遗保护良好生态。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共同参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市场力量应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社会共治,构建非遗保护的良好生态,让非遗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激活非遗新活力、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传承绽放时代之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练昀)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