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让尊师重教之风成为社会“顶流”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文件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尊师惠师举措,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那些不管是学生时期还是工作时期,给予我们无限知识力量和道德感化的人,皆为师也,是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与执着,教会了我们立人立事的方法与准则,教会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迷雾中如何去廓清方向,教会了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礼赞过教师:“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颗丹心是张桂梅扎根山区40余年托举贫困学子“读书梦”的舍己丹心,这颗丹心是黄大年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铿锵誓言的赤诚丹心,这颗丹心是李保国带领学生“织就太行山绿衣”的为民丹心。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底色之一,揆诸历史瀚海,那些爱师敬师的典故依旧让我们为之动容,有“子贡结庐守孝”,有“张良拾履受教”,还有“杨时程门立雪”,毛主席与他的老师徐特立半生的情谊依旧传为美谈,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母校和老师们一直记挂在心,这些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尊师基因让我们这个民族穿越时代硝烟却日新又新、亘古亘今,始终保持着薪火相传的良好传统。


师运连着国运。教师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丁”,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就不同类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身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教师秉承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情怀,为国家输送科技、医疗、网络、农业等领域的尖端人才,提升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塑造我们自己的新优势。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鼓励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心无旁骛搞教学、一心一意做教育的同时,让教师“稳得住”“留得下”,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全社会尊重教师的付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为共识更是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教师成为最受人尊崇的职业之一,制定了一揽子惠师利师的暖心举措,教师扎根基层、扎根教育的信心更足了,投身教书育人、惠泽千秋的底气更强了,人人想当老师、人人尊重老师的风气劲吹大江南北。


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他们把毕生所学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润泽学子,“悉心灌溉、静候花开”。对此,要持续健全保障教师权益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教师待遇,制定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标准,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完善教师表彰体系和继续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职称评定更加科学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放下担子安心教学;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传播好中国教育家的好声音,让学生、家庭、社会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工作的神圣性,让尊师重教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臧竞争)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