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自然资源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实现连续3年净增加。护住了耕地、提升了耕地质量,不断充盈“大国粮仓”,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
粮食长在地里,饭碗端在手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端牢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首要前提,就是把关系十四亿多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我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向好,中长期供应有保证。这得益于我国完善的粮食保障措施,以及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实现连续3年净增加,遏制了我国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2023年,南方省份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局面,对遏制“北粮南运”加剧局面至关重要。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安全线。尽管我国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三位,但却只有全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而且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五分之一,耕地面积再大的总量平均下来也是小。耕地保护的防线一旦被打开或突破,就难免会一泻千里、后患无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加强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耕地总量实现连续3年净增加,生动注脚我们守住更守好了耕地这个命根子。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迎丰年。秋染田野遍地金黄,勾勒出希望的田野上丰收好光景。丰收年年如期而至,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各地还积极盘活存量,以科技赋能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作为江苏“大粮仓”,盐城拥有1160万亩农田,其中近500万亩由盐碱地开发而来。在这里,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用神来之笔书写着“沧海变桑田”的传奇。
耕地寸土寸金,“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的篇章需要持续书写。近日,中办、国办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意见》提出了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等一系列重要目标。久久为功确保稳住耕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方能脚踏丰沃土地,充盈“大国粮仓”。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把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抓在手里,走好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支撑有力、集约节约绿色的增粮之路,盈车嘉穗、穰穰满家好“丰”景必将季季、年年如约而至。(谢云)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