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高校的立校之本、办学之要和根本原则。这要求我国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师。“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高校教师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和做法,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统筹国内外人才资源,集聚享誉全球的学术大师和服务国家需求的领军人才,培育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热爱教学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带头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完备一流的学科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要瞄准世界一流,围绕服务国家急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一流学科体系。鼓励高校着力发展国家急需学科,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学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实施“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绝学”、冷门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同时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一流”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相信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绵绵用力、久久发功,我国高等教育一定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荆林)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