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关系国运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立足我国国情、粮情,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人的饭碗稳稳端在了中国人的手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依托,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决守住。近年来,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耕地保护方面,当前还存在几类突出问题:挖湖造景,挖鱼塘、建养殖场、种花卉果木,占用耕地乱象屡禁不止;在耕地占补平衡上弄虚作假,搞“狸猫换太子”;放任乱占耕地建房,“崽卖爷田心不疼”……这些问题都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和政策的背道而驰,严重危害了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的稳固,必须坚决纠正和消弭。

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就必须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一方面,要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红线齐守。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落到具体地块;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占用了不少城市周边、交通便利区域的优质耕地。要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的全程监管,从而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退化,

另一方面,要在管用途与挖潜力上并举。管用途。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要严格限制,多对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坚决说“不”。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对于耕地种植用途,要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顺序;挖潜力。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对于一些具备开发条件的空闲地、废弃地,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设施农业。

“长牙齿”的硬措施,关键在于落实落地。要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各地要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要严格落实责任,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干部,依规依纪追究责任,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饶芷葇)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蔡佳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