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国家公祭中铭记屈辱历史、汇聚复兴伟力

【连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并讲话。(12月13日中国江苏网)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每年一次的国家公祭仪式,是每一个中国人最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历史反思课、励志动员课。

回望屈辱历史,激发拼搏斗志。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积贫积弱,只能挨打受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才真正摆脱了被动挨打的落后局面。

保持思想清醒,凝聚复兴力量。国行公祭,祀我殇胞。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现场庄严肃穆,国旗下半旗。约3000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静静肃立。10时整,仪式开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南京市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毕,在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的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抬起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我们在国家公祭仪式中接受教育,进行精神洗礼,就是在仪式感中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时刻保持理性的自觉,从而统一思想、汇聚力量,加快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保持战略定力,加快前进步伐。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永远是我们的清醒剂、警示钟。当今世界并不平静,要想维护这来之不易和平,唯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和底气。我们每年举行一次国家公祭,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在警醒国人、告慰逝去的亡灵:历史不容忘却,我辈早已觉醒;复兴使命在肩,只有勇毅前行!(暖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