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预付费商家“跑路”岂能不了了之

日前,港城一家健身馆倒闭,令许多健身爱好者大为受伤,其原因是不少人预付了数月乃至数年的健身费用。无独有偶,近期更有几家餐饮店关门,这让许多消费者的大把预付费打了水漂。无良商家“跑路”,预付费的消费者屡屡中招,人们在深感愤怒之余却无可奈何,职能部门接投诉后也只能做个提醒。预付费商家“跑路”,岂能不了了之?

  查阅近年来类似信息,不难发现,预付费商家“跑路”早已有之。且如今的预付费并不限于健身、餐饮行业,大到商场、超市,小到街头理发店、浴室,商家对预付费之道已玩得透熟,许多商家在开业或“周年庆”之机都会开出优惠条件,让消费者预支费用。面对商家的宣传攻势,很多人明知存在一定风险,却选择了“充值”。但是,当大把的现金预支商家的那一刻起,消费者就失去了主动权。

  不讲诚信关门大吉或“玩失踪”,已成为不良商家惯用的敛财手段。市民在消费前对风险确应具备一定的预见性,有消费者敢于掏钱预支,是考虑到了商家的规模和实力。但在利益面前,某些商家的诚信变得一文不值,即使是知名连锁店经营者也不例外。商家成功脱身,消费者投诉也很难讨回公道。

  面对一再出现的商家“跑路”,除了消费提醒,职能部门并非无所作为。面对类似预付费纠纷,深圳市消保部门与司法部门联合,全力为消费者维权。他们全力做好调解,最大限度帮助消费者减少损失;而在相应调解无果之余,他们还接受消费者委托,对商家进行起诉。尽管维权之路并不平坦,但拿起法律武器提起诉讼就是胜利,类似问题终将得到有效解决。对于预付费消费,有的城市还启动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管理制度,即商家发放预付卡,必须到相关部门备案,且在发卡前必须在银行预存押金,或将一定资金存放于其他第三方机构。由此,明确商家赔付能力,也给消费者一份保障。

  面对商家“跑路”,有关部门还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除提醒和加大媒体曝光力度外,还应将其纳入诚信记录,让列入“黑名单”的商家和个人寸步难行。(□ 李耀华)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