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和谐的邻里关系 法外更有情

楼上的孩子嬉闹声、频繁的桌椅移动声,搞得楼下头大,找物业公司、报警协调都无效,最近一段时间,某小区的业主陈女士因为楼上太“闹腾”,搞得家人无法正常生活而烦恼。有朋友建议她安装“震楼神器”反击,但她担心这种方法会适得其反。最近,《苍梧晚报》记者对网红“震楼神器”能否破楼上噪音进行了调查采访,得知用“震楼神器”反击不是好主意,虽然可能会有一些短期效果,但最终损害的是小区业主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然而在现代高楼社会里,邻里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缺少了人情的调节,没有了公序良俗的缓冲,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就成了矛盾纠纷的导火索:楼上走路太重,影响了楼下休息;隔壁在门口摆鞋架,占了公共空间……

不文明行为引发纠纷,让人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虽然法律规定并非空白,但执行起来却往往力不从心。如我国《民法典》规定,噪音扰民是一种侵犯相邻权的行为,当事人可与对方协商解决,要求其停止噪音扰民行为,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双方可以共同请求人民调解组织对争议进行调解。若无法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调解失败,当事人也可起诉至法院,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然而,据笔者了解,极少有人因为噪音扰民等邻里纠纷而上诉至人民法院。一方面是因为虽然很多城市都对促进文明行为进行了地方立法,但还存在立法内容精细化程度不高、立法切入点过大、法规结构不够紧凑精炼、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需要继续加大改进;另一方面,噪音扰民、遛狗不拴绳等不文明行为绝大多数仅是让人感到不舒服,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况且矛盾纠纷又发生在邻里之间,很多人都认为没有必要诉诸法律,而且一旦走法律程序的话,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说,邻里之间也就彻底撕破了脸。

过日子,哪能没个锅碰着碗的时候。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说大不大,因为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可说小也不小,关乎文明与法律的界限,还关系到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边界。如何解决、减少邻里纠纷?笔者认为,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让违法者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只是减少邻里纠纷的方法之一,而加强对居民的教育,使其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和损害公共利益的更重要。因为很多邻里纠纷其实并不十分复杂,而且多数当事人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与家庭内部矛盾一样,处理很多邻里纠纷,其实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让大家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程度都提高了,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邻里纠纷。

法中有理,法外更有情。如果大家都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也许许多不解的“疙瘩”都会迎刃而解。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邻里之间相处更和谐、更融洽、更温馨。


总值班: 王夫成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