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中国梯”读懂“中国力量”

【连网】  连日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的消息刷屏网络。队员们不惧风雪、英勇攀登的精神令人感动,也鼓舞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克服艰险,不屈不挠地向上攀登。在“登顶珠峰”的诸多报道中,“中国梯”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梯”是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为方便攀登“第二台阶”时架设的。

“第二台阶”,虽距离顶峰只有咫尺之遥,但却是一道高数米、几乎垂直的岩壁,极难寻找攀爬支撑点。1960年,首次攀登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刘连满甘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登,最终跨越了被西方人认为不可逾越“第二台阶”。

“中国梯”的前身是“人梯”,危难之时显身手,舍身为梯敢登攀。由登顶珠峰展示出来的“中国高度”,其背后蕴藏着一股势不可挡的“中国力量”;再细究,或许可以解读出迎难而上的攀登精神,解读出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解读出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有了这些精神,就能激发出无穷斗志;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就能突破天险,登上顶峰;就能跨越艰难,实现梦想。

在极不平凡的一年登顶珠峰,意义更显非凡。山登绝顶人为峰,战胜天险见精神。在遭遇新冠病毒疫情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在面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时,扎根在平凡岗位上的我们,也应发扬这种“人梯”“天梯”精神,自觉向上攀登、担当奋斗、奉献小我。

由“人梯”而来的“中国梯”,彰显着“中国攀登”。困难是前进征途上的必然产物。只有不思进取者,才不会遇到艰难险阻。如果胸怀攀登珠峰之志,就必然会遇到类似于“第二台阶”的阻挡。“以人为梯”、“甘为人梯”,实质上是想尽一切办法向上攀登的进取精神。无路可走,无计可施,以人为梯,何其壮哉!毛主席有诗曰:“无限风光在险峰”;又有词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向上登攀的过程,其实就是不停地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过程,这是登高望远、矢志攀登、创造奇迹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过程。新时代敢啃各种“硬骨头”,所展现出来的“一棒接着一棒跑”的韧性与劲头,就是这种攀登精神。

由“人梯”而来的“中国梯”,展示着“中国担当”。正如杂技表演,“基座”演员所承担的压力最大。“顶端”演员的各类表演,都要靠“基座”的托举来完成。登山队员刘连满甘当人梯,用自己的身躯托举其他队员向上攀登,这个经历和实践,就是“担当”的最好写照。“负重”是担当的应有之义。后来由登山队员所架设的“中国梯”,稳稳地树立在“第二台阶”上,为一茬茬攀登者提供了便利。“梯子”、“桥”、“船”本身就是负重担当、克己为人的象征。在这次全球蔓延扩散的疫情中,中国承担的“大国责任”“大国担当”,正如一架“中国梯”,为世界抗疫提供了方便。只要有“梯子”在,再难的顶峰都能征服,再难的任务都能完成。

由“人梯”而来的“中国梯”,见证着“中国奉献”。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登,说到底是一种牺牲奉献精神。在绝境中,牺牲奉献往往能迸发出突破极限、创造奇迹的精神力量。正如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一举为赢得战斗胜利奠定了基础。牺牲精神大都源于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的悲壮之举。攀登珠峰需要牺牲精神,抗击疫情也需要牺牲精神,依此类推,决胜脱贫攻坚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无不需要发扬牺牲精神。小而言之,平凡岗位上的你我,同样能发扬牺牲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甘为人梯,托举别人,成就事业,就能为平稳渡过眼前的困难,为攀登征途上集体跨越“第二台阶”做出应有的智慧和力量。(方文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