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周莹
7月8日至12日,记者跟随长三角媒体团前往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固原市进行采访,了解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些做法和经验。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地通过政策扶持、能人带动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的问题,对港城乡村产业发展颇有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如何将产业振兴同扶贫攻坚联系起来,让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富裕起来,一直是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难点和重点。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乡村产业体系“五化升级”初步实现。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幅提升乡村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乡村产业向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外向化、科技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方向发展。
如何培养农民增收能力
关键是让他们“忙起来”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我市提出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要动员村民投身乡村振兴发展。那么,如何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呢?
作为全国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固原市有着自己的做法,即通过“田间学校”培养,让农民拥有种养殖技能。
在西吉县向丰臻品冷凉蔬菜基地采访时,记者惊讶地发现,其它地方夏季难得一见的油菜花却在这里静静绽放。不远处的菠菜田里,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收割菠菜。向丰臻品总经理苏德花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内的工人主要来自于贵州和当地贫困户。贵州工人收割经验丰富,最高峰一天可以收割500公斤菠菜。当地工人因为缺乏经验,每天仅能收割几百斤。为了帮助当地工人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就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让贫困户同贵州工人学习采摘蔬菜的技巧,在劳动中提高工作效率。随着他们熟练程度提高,每个贫困户每月可以通过收割蔬菜,获得36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月工资,有效地提高了这些贫困户的家庭收入。
固原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生林介绍,田间学校模式仅是固原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其参与乡村振兴计划本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固原市还通过采取企业订单式培训、技工院校短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等培训,让贫困户涌现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带头人”。
我市也计划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技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积极推行“1+X”培训模式,“互联网+创业”、电子商务创业,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精心开发适应农民工需求的创业培训项目与培训模式。通过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分类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创业培训,每年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不少于3000人。此外,我市还将以“农民夜校”平台为依托,分批、分类邀请专家、学者和“土专家”“田秀才”授课,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订单式培训,促进农村自身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升。
产业振兴
还需强化引领示范
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总产连续6年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比重不断提高,蔬菜、肉类、水产品、水果等优势特色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然而必须看到,我市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脱贫攻坚依然艰巨,农民收入增长方式转变难度较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压力等等。特别是随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小塔山水库、石梁河、蔷薇河等水源地周围将严格禁止发展工业。那么,这些地区该怎么发展呢?
西海固生态条件不好,不能发展大工业。为了实现产业振兴,各个县着力在农业和服务业上下功夫。在固原市西南新区“四个一”林草产业基地内,满园的月季花缀满了枝头,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月季花散发出阵阵香味。原来,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种养殖中,固原创新性地推行“前店后场+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权改革”,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政府在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籽(树)种方面给予补贴,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通过示范,群众看到了种植经果林的效益,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我们预计在几年内,全市农民靠种植生态林、草、果人均收入将增加5000元左右。”固原市林业局陈胜远说。
当前,我市也提出农业要做“一村一品”,这就需要做好引领示范。不仅要推动大户带动,也要通过示范园的方式让贫困户参与到这场乡村振兴产业行动中。政府要通过政策帮扶,市场开拓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大活动中,增加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
能人引路
还需创新思维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我市提出要坚持“富民、强基”并重,实施富民党建“六百行动计划”,发挥党建促强村富民的领航作用,打造1000个以上农村党员致富示范点。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有带头人、引路者。在西海固采访时,记者发现这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不仅有好思路,还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走进固原瑞丰蔬菜产销农民合作社,记者眼前一亮。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采集温室环境因子,实现手机、计算机等远程管理,一旦养殖环境出现异常,可以及时预警,并智能调控各种设备。此外,这里的蔬菜可以全流程追溯。这些在大城市流行的智能蔬菜种植系统,在中国最贫困的山村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理念引入就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愿意接受新知的当家人———姚磨村致富带头人姚选。他告诉记者:“过去,我主要在外地打工。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回到家乡做冷凉蔬菜,我就将互联网、智能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让农家人靠天吃饭的路子活起来。”
思路一变天地宽。西海固人靠着创新让宁夏菜心成为广东、香港等城市的后备菜场。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也高度重视农村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协同培养,加大稳定支持,我们计划围绕种业发展、农机装备、绿色高效、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这些人才带动港城乡村产业振兴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