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商圈发展如何聚人气? ———港城打造接轨国际商圈观察(二)

【连网】□ 周莹 王雅萱

商业是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主城区已经形成了通灌路“T”字型商圈、巨龙路商圈、行政服务中心板块商圈以及墟沟海棠路商圈等多个商圈。根据2019年各县区计划,明年还有多个商业体将加入主城区商圈范围内。

■ 聚合效应带旺商圈人气

根据计划,目前海州区计划打造苏宁广场、解放东路、民主路和德邦四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招引苏宁二期、欧乐时尚广场等项目。连云区加快连云新城建设步伐。高新区则加快平高文创金融城、洲际华邑酒店等商圈载体建设。应该说,几乎所有的主城区都认可商圈需要集聚的思维,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布局商圈却让很多管理者发愁。这就是所谓的建楼容易,聚集人气、商气很难。

专家表示,一个商圈的形成,不是单靠高净值人群流量、众多高质公司的集聚就能完成的。事实上,商业综合的体量与密度、商业业态的丰富度、国内外品牌汇集进驻量等,都是商圈化生态的基础要素。并且更需不同类型的购物中心、百货、超市等各类商店完成聚集,产生实际的规模效应与辐射能力。

在万达广场采访时,一位家住四季金辉小区的王小姐告诉笔者,目前海州区三大商业综合体,万达、利群和苏宁分别位于城区的东侧、南侧和北部,换个地方需要开车十几分钟。希望未来商业体布局能够紧凑一点,起码一个商圈有两到三个商业体可以逛。

■ 个性化打造商业区域

商圈不仅要聚集人气,还需提高档次,具有个性化。以万达和利群为例,目前它们主打的都是城市百姓消费,其总体商业业态也比较相似,商超、家电卖场、平价服饰等品牌相似度也非常高。专家表示,商业设施投资成本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让很多开发商重资金回笼,轻商业物业的规划、设计和投入。再加上本地商业专业运营团队人才缺乏,人员变动频繁,也造成了城市商业体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商业运营方案。

这就要求主城区各个区域要设计符合区域定位的城市商圈。特别是要根据周边居民情况为城区商圈进行分类。如苏宁广场所在的通灌路片区,该片区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五大类:土生土长的海州原住民、来港城旅游的游客、年轻的潮人、城市白领和把大牌LOGO当背景拍照的淘宝店主等。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服装、黄金和家电是该区域主要消费商品。而万达广场所在的行政服务中心片区则不同,其餐饮、娱乐和电影方面消费一直居高不下。在这样的消费需求下,相关商业体的招商就必须有所侧重。与此同时,我市还需要加快商业营销人员招引,帮助更多商业体提升策划运营能力,从而扩大商圈的影响力。

■ 商圈还需精细化管理

商圈最关键的就是商业体,服务与环境越好的商业体,人气往往越旺。那么,如何处理商业体内的小细节,提升服务质量呢?早前,笔者在香港、台湾等地旅游时,发现这些区域的卫生间基本上都配有专门的厕纸,而北上广等大型商业体内也是基本标配厕纸的。

前一段时间,笔者在韩国旅行,专门考察了新世界百货的卫生间和商业体服务。笔者走进新世界百货的卫生间发现,其有专门的化妆区域提供给女士补妆。因为新世界百货是一个综合体,商场内不仅有服装、首饰等商品,还有餐饮服务。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该商业体卫生间提供专门的漱口水,给吃过饭的顾客漱口。而所有的隔间内均安装座圈可以加热的智能马桶。所有卫生间也提供热水和洗手液给顾客洗手。当顾客遇到问题的时候,每一个营业员都坚持首接负责制,即顾客求助的第一个营业员会帮助顾客解决困难,一直到顾客满意。在现场交流中,一位营业员告诉笔者,他们需要了解整个商场所有楼层品牌情况以及每一个出口情况。所有不会外语的营业员都可以拨打客服中心电话,请会外语的服务人员同顾客沟通,确保可以帮助每一位顾客解决困难。并且该商场还提供中文、英语和日语的专业服务人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