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过端午祭屈原,爱国主义情愫永流传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闻到粽香丝丝缕缕在街巷飘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到了。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被赋予很多意义。数千年来,人们对把粽子撒入江中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普遍认同,对屈原矢志不渝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愫和非凡人格敬佩有加,爱国主义情愫已然融入血脉,化作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

家国情怀历来为仁人志士所秉持,被炎黄子孙所推崇。屈原忠于祖国的执着被广为传诵,李广厮杀疆场的勇猛为世人称道,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因爱国主战,屡遭主和派排斥,垂垂暮年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嘱,忧国忧民之心天地可鉴。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这就是他为了大爱弃小爱、为了国家舍小家,义无反顾的初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仁人志士满腔热血、以身许国,并没使人民远离水深火热。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才真正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道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爱国主义情愫激发出了中华儿女还我山河的呐喊。铁骨铮铮,鏖战八年,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赵一曼、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民族英雄名垂青史。董存瑞、刘志丹、闻一多等革命英雄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献出鲜血和生命,正是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平了通向新中国的道路,国家和人民将永记他们。

人民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新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为建设好国家,人民焕发出极大的热情,海外华夏儿女也满含不嫌母丑、不嫌家贫的赤子之心。钱学森冲破海外重重封锁,不辞千辛万苦、放弃优厚待遇、不讲任何条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毕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为国家繁荣昌盛呕心沥血,表现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生追求。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为中华振兴而读书成为自觉行动。4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步走进全球政治舞台中心,身为中国人是一种骄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不光是我们笃信的道理,敌对势力也深谙此理。所以,西方国家慎用攻城掠地策略,他们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用金钱物质做外壳,或用文化外衣做包装,用颜色革命的形式输入到我国,争夺青少年一代。传统安全理念已经滞后,新的安全观需要重塑。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强国战略稳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印在纸上、写在墙上、发在网上,更要烙在青少年的脑中,落实到行动上。

早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实际上,端午节所有活动除了外在形式,其实质是让爱国主义情愫接续传承下去、直到永远。尤其在世界千变万化、目不暇接的今天,更不可抓住了形,忽略了神。      (王震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