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百年风华】第三十八期:抗战胜利后的海属地区形势

谷牧

抗战胜利后,海属地区的陇海铁路北部分党组织仍属山东滨海区党委第二地委(后为滨海地委、鲁中南区第六地委)领导,谷牧任地委书记,地委和专署机关主要驻在赣榆县境内。为纪念符竹庭烈士,赣榆县于1945年11月更名为竹庭县。年底,海陵县恢复为东海县。铁路以南的灌云、东海两县县委和灌东工委属苏北区党委淮海地委(11月改为华中分局第六地委,行政上为苏皖边区政府第六行政区)领导。这时,陇海铁路南北并存着分属山东和苏北的路南、路北两个东海县。

1945年10月10日,苏北行委会通令“恢复旧潼阳县治”,原属东海县的新河、虞溪、宋山、桑墟、沙河、塔山、时集、阴平、耀南、礼义、黑埠、聚流、茆圩、安峰、陇南等15个区划归潼阳县管辖,划原灌云县管辖的韩山、吴集、杨范、南岗及原东海县隶属的青伊、湖东、沭河、蔷薇等8个区归东海县管辖。同日,中共灌云县委、县政府与灌东工委、办事处合并,县委、县政府迁驻杨集办公。至年底,灌云县先后成立李集、曙红、张湾、陈集、田楼、伊山、朱埝、王集、杨集、岑池、陈楼、董集、同兴、洋桥、新安、堆沟等16个区委和区署。至此,灌云县除板浦等城镇被国民党军抢占外,广大城镇农村均告解放。

资料图

在徐海地区,国民党军委会首先“加委”原伪淮海省省长、伪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郝鹏举为新编第6路军总司令,改编盘踞在海属地区的伪和平军第71旅长徐继泰部下的蒲开喜、赵静波、李凤和、王化启、徐伏龙、王师龙、赵纯佑等部为“省保安团”,“改编”原伪独立第2师杨步仁部为为第6路军独立第2旅。1946年2月,驻连云港地区的国民党第98军将原伪江苏省独立第6旅和伪赣榆县保安第1、2大队改编为直属第98军的两个独立团,伪赣榆县保安第3大队直接编入第98军主力;把伪徐继泰部“改编”为两淮盐务商巡总队,下辖3个支队、9个大队、27个中队,共2400多人,企图以这支部队吞掉淮北盐场解放区。国民党当局还积极招兵买马,拼凑反动武装,给许多臭名昭著的汉奸委以重任。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还加紧在铁路沿线和各地修筑碉堡、工事,仅海州一处就构筑工事70多处,向解放区步步进逼,海属地区再次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中。

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准备打击来犯之敌,解放区人民积极响应“到前线去,到主力部队去”的号召,各县再次掀起了参军热潮,在组建地方武装的同时,向主力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员。1946年6月,灌云独立团10个连队共1000多人,由团长朱慕萍带队,集体补充进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3旅,灌云县又以警卫连为基础,各区队上升合编组建了县大队。8月,路南东海县警卫团上升进华中第六军分区第1支队,随后即重新建立了东海县大队,潼阳县也正式建立了县大队。9月,灌云县大队和各区队又抽出300人,补充进华中野战军第5师。苏中战役以后,华中第六军分区根据华东总部关于组建地方兵团,准备转入敌后坚持的指示,以灌云独立团为基础,抽调灌云、东海8个区队,组成淮海独立团,补充进华中野战军第1纵队。旋以东海独立团为基础,组建军分区直属第4团,使军分区主力部队保持3个团的兵力。为确保盐场坚持就地斗争,华中野战军驻留盐场的一个营部队和地方组建的新兵连合并成立了盐警团。年底,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成立后,又将盐警团改编为盐警总队。与此同时,竹庭县继独立营编入滨海军分区第1团后,又重新组建了县大队。

资料图

解放区各县在加强野战军和地方主力部队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地方民兵建设,民兵队伍得到迅速壮大。路北东海县有民兵66256人,自卫队近万人,子弟兵团6个大队共2000人,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竹庭县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全面的整顿,挑选出3017名基干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共6个大队19个中队,执行参战支前、保卫家乡的战斗任务。

与此同时,解放区政府还加紧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惩奸反霸斗争和减租减息运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农会等群众组织迅速发展,为加强解放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值班: 王夫成 曹银生     编辑: 张笑爽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