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红色印记86 | 连云港连续15年获评省“平安市”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创建最安全城市的目标,全面推进“覆盖领域更广、基层基础更牢、群众安全感更强”的平安连云港建设,创新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全力打造政法护航“高质发展”新高地,用新担当不断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正因为如此,我市连续15年被省授予“平安市”称号。

在护航经济发展上,设立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巡回法庭,全省首个自贸区检察派驻工作室、法律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建成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创新国际警务合作新模式,成功打造新亚欧大陆桥安全走廊国际执法合作论坛品牌(连云港论坛);在护卫生态建设上,在全国创新提出并首个设立跨流域的灌河流域资源法庭,构建“三审合一”审判、海洋生态修复等机制;在护佑民生改善上,全省首创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创建“1+10+1”多元救助模式;在维护社会和谐上,信访工作连续2年蝉联全省第一,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一委三会”社区治理新模式、实体实战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5+X”模式等一大批经验做法得到国家和省推广。

创新做好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聚焦“安全感”做“加法”。通过推进“互联网+防控体系”“网格化+基层治理”“精准型+惠民实事”等,延长工作防线,加大惠民力度。把大数据安全作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建立高效统一的数据安全风险报告、情报共享、研判处置机制。健全网上网下一体化打击机制,突出整治网络犯罪。加强网军队伍建设,落实舆情导控“三同步”。加大公共安全“雪亮”工程、平安“天眼”工程、“智慧技防”建设力度,全面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托市大数据中心推进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本地化部署,探索走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之路。

我市是全国首家告知承诺制试点城市,在全省首家出台《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关于依法保障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护航“产业强市”活动,助推企业发展。聚焦电信诈骗等民生事项部署开展政法惠民10件实事,健全“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稳步推进海外安全防线建设。

聚焦“获得感”做“减法”。创新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推进政法护航“高质发展”减程序、减环节、减路程,全面提高服务质效。推进政法系统简政放权重点改革任务,打造“集中批、网上办,联合审、代办制,园内结、区域评”行政审批新模式。加强政法窗口单位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零距离服务建设,大力推进多元解纷、诉讼服务、户政交通等“一站式”服务,窗口服务规范度达98.8%。

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标本兼治,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乱点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长效机制,净化社会政治生态。突出道路交通、群租房、危险物品、寄递物流、水域、重点目标等“六条战线”开展公共安全监管专项整治。推动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办实体化运行。完善落实风险评估、应急处突等机制,严防发生大规模聚集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全力打造最安全城市。

聚焦“幸福感”做“乘法”。发挥改革创新的乘数效应,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者、推动者。建立健全“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持续擦亮灌河流域环资审判、海洋生态保护“连云港品牌”,用法治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实施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依法妥善审理各类涉农案件,以法治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聚焦“满意度”做“除法”。始终把政治建警摆在首位,连续3年实施“政法英才计划”,建立政治轮训长效机制。聚焦顽瘴痼疾整治、害群之马清除,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除毒瘤、除积案、除怨气,精心谋划开展“回头看”,确保政法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深化政治督察、案件评查、纪律作风督查巡查等制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网格“小平安”

构筑社会“大平安”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近年来,我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要求,把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成立由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组织架构,细化明确连云港创建工作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在加强顶层设计、重构平台框架上持续发力,力争和第一批试点城市一道通过国家验收。

工作中,深入推进“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创新行业、社区、公安、小区物业和网格相融合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新路径,把“市域社会治理工程”打造成为护航高质发展的“示范工程”、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民心工程”,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连云港经验”。组织开展“七规范七提升”活动,全力打造港城特色网格化治理品牌,努力以网格“小平安”构筑社会“大平安”。

突出党建“领治”。创新“一委三会”社区自治新模式,即在城乡社区构建“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协商、村委会实施、监委会监督、村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推进平安志愿者“正义联盟”,创新群众参与治理的组织形式,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连云港的“十大红旗村”,为市域治理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自治经验。

依托网格“精治”。围绕建设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公共网格目标,推进村(社区)网格建设与公安、民政、司法、城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多个行业部门网格实行统一规划、协调联动。全市1685个村(社区)规范设立全要素网格4234个,实现辖区网格治理全覆盖。创办市网格学院常态化开展培训,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配备率、专职网格员培训上岗率、乡镇(街道)政法委员配备率均达100%。

强化科技“智治”。多元投入对信息网络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市县两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创新研发“三平台一中心一终端”,助力网格化服务管理实体实战。常态化运用港城云格、警网在线、网格e+、预警云判、考核数评五个模块对全市网格化治理工作进行全程实时监管、综合分析研判、闭环调度执法。

健全多元“共治”。健全平安建设机制,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化治安防控力量布局,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大防控”格局。

    创新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融合式调处机制“5+X”模式,全国首个非诉讼服务中心、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两个中心”在连云港挂牌。积极传承“枫桥经验”,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完善源头治理体制机制,开展涉法涉诉信访“百案攻坚”。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干预机制,完善心理服务网络,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构筑“司法绿坝”

护卫大生态文明

绿水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环境就是民生,践行从大开发到大保护,我市在构筑“司法绿坝”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近年来,我市依托灌南县法院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不断完善“灌南模式”,创新公益诉讼机动管辖、跨区域审判以及运用生态修复金修复受损生态等机制。在连云港海域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牧场环境司法执行基地,开展增殖放流、建设海藻场,实现对海洋渔业资源类案修复。通过判决方式将生态修复金等修复措施投入该环保项目,让修复金助力生态环保公益项目落成。所办案件获批全国全省典型案例,《长江大保护与环境资源审判》学术论坛中,连云港经验做法被专题推广。

创新公益诉讼模式。建立专门办案团队,创新实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捕诉一体、四检合一”办案模式,避免多头办理,职责不清。实施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和“三审合一”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专家库,及时解决工作衔接难点。建设“快检”实验室,明确检测标准,建立修复数额200万元公益诉讼维权专项基金,切实解决鉴定难题。

创新巡查保护机制。健全“巡林、巡河、巡海”保护制度,会同水利、海警、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专项检查、定期巡查、督查暗访等方式,开展灌河流域、海域巡查,有效监控辖区骨干河道、黄海海岸线、入海排污口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情况。“检察长+河长”协助配合,建立工作协商和衔接机制推动灌河流域治理与管护水平。

创新资金回流渠道。以损害赔偿为重点,整合分散修复资源,撬动各类资本回流生态修复,形成规模化经济效益,并让该经济效益取之于民、又能用之于民。如探索“劳务代偿”新形式,在判决中首创“建设海洋牧场”环境修复方式,投入生态修复资金500万余元,沿边农户渔民每年增收6000余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史卫平 常瑞 史贽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