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红色印记74 | 聚光成芒 用爱温暖一座城

从关爱福利院里的老人,到斑马线上的暖心护学,从大海边上的捡拾垃圾,到抗击疫情一线……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惧风险、乐于奉献,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闪烁着微光,在人们需要的时刻汇聚成温暖人心的灯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小善渐而大德生。2003年6月12日,我市第一家公益组织——连云港市志愿者协会成立。截至目前,我市共有3966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58万余名注册志愿者。他们因“志”而生,因“愿”而行,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传递善的力量,为“一群好人,满城春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因“志”而生 用心守护大海的美丽

在港城,提起公益组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作为一家由媒体创立的环保社会组织,也是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公益品牌,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以带动更多的人成为守护环境的行动者为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成立10多年来,平均每年组织海洋环保公益活动20次以上,活动内容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环保海岛行、海岸线垃圾清理、社区环境宣教、自然课堂、河流环境调查与监督、世界海洋日、世界环境日专项活动等,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和正规化的道路。截至目前,带动社会各界参加线下活动超过3万人次。

2007年11月8日,正值中国第八个记者节,有感于海岸线上海洋垃圾泛滥,连云港日报社组织了记者、编辑、读者、环保志愿者等200多人,来到大板跳海滩捡拾垃圾、宣传环保,并倡议成立了“清洁海岸义工团”。当天清理海滩垃圾2000多公斤,引起了强烈反响。2017年,“清洁海岸义工团”在市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注册名为“连云港市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同年,经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党委批准成立党支部。

黄威是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采访中心民生新闻部副主任,也是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作为环保志愿者,他参与创办、组织了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

做志愿服务,需要牺牲大量个人时间,投入大量精力。自2007年以来,黄威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志愿服务上。在海岸线上,他无数次俯身,捡拾起一个又一个垃圾;在泥泞的河岸边,他艰难地寻找排污口;在学校、在社区,他不遗余力地宣讲垃圾分类知识……

“十多年的环保公益路,让我收获很多,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海边再也捡拾不到垃圾,再也看不到黑臭的河流,我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黄威说。他先后获评江苏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第四届江苏省“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连云港市优秀志愿者、连云港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连云港市最美环境守护者、连云港市十大最美环保家庭等荣誉。

组织环保志愿活动不易,很多团队因为缺钱、缺人而逐渐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黄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带领中心走上规范化、专业化道路,拓展环保志愿服务新载体,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类活动,走进海岛渔村、街道社区,进行环保理念宣讲,发动更多民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营造“志愿行动、关爱生态”的潮流,将活动办得红红火火。连云港2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如今,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骨干志愿者队伍,带动更多的市民尤其是渔民、沿河居民等利益相关方加入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还基于互联网,动员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推动政府部门加大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力度,在媒体积极开展宣传,主动设置舆论话题,开展环境污染舆论监督,形成了推动环保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2020年以来,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重点开展两个项目,第一个是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项目——连云港万人‘绿眼看环保’,致力于搭建公众参与环保设施开放的平台和渠道,该项目获得了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优秀参与案例,全国共10个案例入选,江苏省仅此一个。第二个项目是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全国净滩公益连云港站相关活动,打造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净滩公益活动(连云港)美丽海湾示范海岸线,并以此为基地开展海洋环境教育、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等公众教育活动。”说起环保公益项目,黄威充满自豪。

截至目前,清洁海岸志愿服务中心先后获得了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福特汽车环保奖、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首届江苏省绿篱笆奖、第二届江苏省“母亲河奖”、江苏青年创益大赛金奖、连云港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是江苏省环保社会组织联盟第一届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社会组织促进会会员单位,已经成长为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环保社会组织。

因“愿”而动 港城大地的火红海英草

志愿服务,虽然很多时候只是一些看似普通的小事,但能够做好并不容易。赣榆区青口镇团委副书记、海英草志愿者中心理事长吕从西,就是凭着一股韧劲做了起来。他创建的海英草志愿者中心,先后获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全省服务职工优秀社会组织、市三八红旗集体、市基层党建“优秀品牌”等荣誉,并获得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入选江苏新时代巾帼文明实践优秀案例、“港城网络善行榜”。吕从西也获评“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省优秀志愿者、省慈善之星、省苏北计划优秀志愿者、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港城“十大最美抗疫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吕从西来自一个贫寒家庭,从小就树立了扶危济困的意识。大学期间,他创建了淮阴工学院青年志愿者总队并任首任队长。大学毕业后,他参加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回到家乡赣榆青口镇,先后成立青口镇小红帽爱之队、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赣榆区海英草志愿者中心、赣榆区和安社会工作事务所,在扎根基层中奉献青春、服务社会。

“我毕业后,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几乎没有‘志愿服务’这个概念,于是,我把学校里学到的经验都用在了家乡。2010年10月,组建了‘青口镇小红帽爱之队’,普及志愿服务。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基层的工作和生活。”吕从西说。

2016年6月,在青口镇党委的支持下,吕从西整合党员、机关干部职工、社会爱心人士等资源,注册成立连云港市赣榆区海英草志愿者中心,下设四大服务队、68个服务站和10个日间照料中心。

开展有效的志愿服务,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必须系统化、项目化、长效化才能推进。通过开展志愿救助,吕从西探索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他通过“志愿+辖区学校+社会组织+基层社区+爱心企业+高校组织+医院”的形式,织密志愿服务网络,先后策划组织开展了援助孤儿的阳光成长计划、弟弟妹妹我们回家——关爱事实孤儿、一顿午餐计划——关爱困境儿童、“暖冬”行动等26个服务项目,开展活动近千次,受助群众近万人,开拓了专业志愿服务新领域。创新“互联网+志愿”模式,通过打卡器、志愿江苏等管理平台,整合网站、微信和QQ等网络载体,打通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关节,达到志愿资源配置最佳化,服务效用最大化。

万庄村85岁村民王大娘丈夫早逝,儿子溺亡,儿媳智障,有2个孙女和1个孙子。吕从西得知她家的情况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帮扶计划。上街募集资金解其燃眉之急、除夕夜一起到她家里包饺子、每周辅导孩子们功课……吕从西的爱心让王大娘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眉头紧锁的脸上如今有了笑容,她逢人便夸:“多亏了这些孩子们的帮助,还是共产党好。”

2017年,为了发展青少年社工,在青口镇党委指导下,吕从西又注册专业社工组织。进村、社区、广场宣传社工120余场,为青年志愿者培训360人次。他创建的爱心纽带———困难群体社区融入项目作为赣榆区唯一一个专业社区项目,入选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为13户低收入户找到工作,18户居民创业开展电商经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吕从西的带领下,海英草志愿中心蓬勃发展,辐射带动了赣榆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融合共进。先后有160余家单位或社会组织对“海英草”给予“添肥培土浇水”,实现了组织联建、人才联动、阵地联用、资源联享,志愿服务网络覆盖面更全、更广。

因“爱”而行

90后女孩公益与成长同行

至善至美,嘉言善行——这是连云港市至嘉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名称由来。事务所的创立者和理事长是一位爱笑的90后女孩李沙沙。作为一名全职社工,她先后获得“2018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江苏省领军人才”、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江苏省青少年事务社工2018年度榜样”、“江苏省首届50名最美社工”、“江苏省优秀志愿者”、第四届“连云港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连云港市十佳青年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李沙沙毕业于厦门城市职业学校社工专业,曾经在“全国示范社区”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社区实习过,有着丰富的项目化服务经验。大学毕业后,她回到连云港,在社区工作了2年。2016年,看到我市出台了对民办社工组织的相关政策后,出于对社工事业的热爱,她果断辞去了社区工作,成立了至嘉社会工作事务所,踏上了全职社工之路。

2017年,李沙沙披上嫁衣,迎来人生的重要时刻。但就在结婚前夕,她还在南京参加江苏省社工协会举办的“良师益友候鸟培训营”,匆匆回来参加结婚仪式后,又马不停蹄地到灌南县开展留守儿童服务工作。

全身心投入到社工事业的李沙沙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及团队,成长迅速。如今的至嘉社会事务所有6名全职社工、35名兼职社工,凝聚了200多名固定志愿者。事务所把重点放在关爱困境儿童群体上,用自己专业的知识、优秀的素养、真挚的爱心,呵护关爱着他们。

为了帮助涉罪青少年尽快回归社会,李沙沙针对100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了190多场社工服务,协助38人寻找工作、协调岗位;协助21对家庭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67名服务对象认知偏差得以矫正,并促成了海州区检察院出台《连云港市海州区涉罪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帮教工作办法》等3个文件,这是我市首个横跨多政府部门及高校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多方肯定。

2020年8月,在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走访调查中,李沙沙发现1名未成年人,父亲在服刑,母亲改嫁组建了新的家庭,从未履行过监护职责,生活非常困难,符合申请困境儿童的标准。但因孩子的祖父母不知道该如何申请监护权变更,导致迟迟不能申请困境儿童救助。于是她想方设法与孩子的生母花花(化名)取得了联系,劝说她配合变更监护权。终于,在向民政、公安、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单位部门咨询沟通后,孩子的监护权得以变更并申请到在成年之前每月1387元的生活救助金,这是我市首例多部门联动开展的帮助申请困境儿童救助的案例,也是我市首例涉毒服刑子女变更监护权后顺利获得困境儿童救助的案例,为我市今后困境儿童合力监护体系的建立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近年来,李沙沙的足迹遍布港城三县三区。越来越多的社工和志愿者也逐步加入她的行列。他们一起为数十所乡村小学生开展服务达468场次,受益儿童达2.5万人次。在儿童防性侵、校园零暴力等预防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她也为20多名困境儿童提供危机干预个案服务,为孩子们带来新的希望。(庄婷婷 张梦岩 张志坚 史贽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