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社会化养老 绘制港城老有所养新画卷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重要国情,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我市从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0年底,全市户籍人口534.48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99.8万人,占人口总数18.68%,65周岁以上人口71.5万人,占人口总数13.4%。

■ 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经济发展快速进步,社会事业日新月异,我国养老事业改革迎来跨越式发展。紧跟国家利好形势的“顺风车”,我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行业加快优化、资金保障逐步加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构建更加成熟完善的城市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实事项目,逐年加大投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和《养老服务十四五规划》制定出台之年,我市将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全面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港城老人晚年幸福不懈努力,绘制群众无忧养老新蓝图。​

■ 社会快速发展养老方式逐步变迁​

“当我老了,我怎么过?”这是所有老人必须面临的问题,这也是所有人终有一天将共同面临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在财力微薄的情况下,我国形成了国家负责、政府包办的救济型、低水平福利制度,国家仅负责城乡孤寡老人的赡养。随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对象开始扩大,形成了由单位职工福利、城镇孤寡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共同构成的福利制度框架。城乡各板块分割、国家、单位运作模式、救济性保障成为当时福利制度的明显特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除了城乡孤寡老人,绝大部分老年人都由家庭养老。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5年时间内,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一直处于4.3至4.6人之间,而且1950至1957年以及1962至1973年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多子女模式推动了家庭养老抚幼功能的结合,在别无他选的时代里,家庭养老是当时的主要选择。

“过去的老人基本是家庭养老,那时候,人们的观念比较保守,就是觉得养儿能防老。”今年74岁的徐女士回忆,她的母亲2001年去世,母亲在世时,由子女轮流照顾,但总体来说,母亲会在几个儿子家住得更多一些。那时候,养老院不多,而且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满足一些“三无老人”和“五保老人”的基本供养问题。她的母亲生前很排斥子女说把老人送养老院的事情,总是认为那是不孝顺的行为。在那一辈老人的观念里,养老就应该子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养老”有了更多的方向性和选择性。

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逐年加快,给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的挑战,社会化养老需求快速增长,家庭养老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随着社会生存竞争压力的加剧、跨地域流动频繁,许多子女面临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和冲突,也导致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不可避免地日益弱化。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家庭赖以依托的赡养观念发生了变化,由家庭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此外,经济发展和医疗进步使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两代人同时老龄化的家庭逐渐增多。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我市开始关注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和供给,养老不再是家庭功能,而是逐渐走向家庭以外,养老作为家庭功能之一正式走向了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说起社会养老,今年102岁的张兆池老人颇有体会。1989年,张兆池的老伴去世,子女都争相要求她跟随他们居住,但张兆池却很开放,她对子女们的孝心感到欣慰,但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上世纪90年代,她主动提出要住养老院,每天可以和“老姊妹们”一起聊聊天,这一住就是20多年。如今,她除了有些耳背,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十分享受在养老院的幸福生活。​

​■ 多措并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市级层面出台系列政策,为我市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资11.2亿元,新建8个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和37个农村敬老院,对33个农村敬老院进行提档升级改造。

以创建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整合各类资源,坚持服务创新,居家养老形式不断丰富。一是以“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为突破口,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在市、县区共建成7家虚拟养老院,推动线上线下服务同步发展,目前已实现城市全覆盖,逐步向农村延伸。二是出台政策,针对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等8类重点人群,政府给予每人每月50至150元不等的购买服务补贴,服务内容也由原先简单的保洁、助餐服务拓展到现在的助医、助餐等20余项服务内容。三是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工作。近两年来,市区已经改造了海宁小区西北片区、碱厂生活区、庙岭生活区、机关大院等6个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惠及2300多户业主。2020年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完成了2045户符合条件的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今年还将继续投入640万元,完成不少于2140户家庭的适老化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市民政局联合消防、住建等部门,推进解决养老机构消防审验问题,并持续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把全市养老机构全部纳入排查、整改、提升的范围,通过逐户过堂,推进整改,有效提升了养老机构的运营环境和服务质量。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养老机构等级化创建活动,推动养老机构自主改进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此外,我市还积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激励政策,对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入职奖励。推行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今年将培养养老护理员1000人次以上,新增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养老护理员不少于300名,养老服务机构专业护理人员占比不低于85%。以创建为老服务“时间银行”“以老助老”等现有志愿者服务品牌为抓手,探索建立健全养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备案养老服务机构115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62个、民办养老机构53个(含公建民营15个),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4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0.15张。建成农村老年集中居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小型托老所、“关爱之家”1372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农村达74.5%。全市已建成养老护理院19个,拥有护理型床位9000多张。​

​■ 普惠落到实处  绘制养老新蓝图

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我市养老硬件水平外,我市还格外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老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的精神需求。笔者从市老年大学了解到,该校开设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音乐和戏曲、文学语言、书画摄影、计算机等六大类。越来越多的老人怀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满足老人们的求知欲,市老年大学不断扩容,由建校时的2个班级40名学员,发展到至今的10个系50多个专业,每年在校学员有14000多人次。

去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市老年大学暂停线下教学,但为了满足广大学员的学习需求和热情,通过“停课不停学”的方式,组织教师利用班级微信群开展线上教学互动,并用学校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构筑线上教学阵地。有学习需求的老人只要关注市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就能够无限学习行走艺术、山水画、古琴、民族舞、智能手机等多门热门课程。

“十四五”时期,我市老年人口将进入高速增长期,特别是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独居老人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将明显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更加旺盛、更加迫切、更加多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处处长郭公祥表示,预计到2025年,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将超过120万人,占人口总数23%左右。全市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将会对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医疗、社保、养老服务、交通、旅游等带来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及养老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期望入住服务规范、档次较高、环境优美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精神慰藉等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这必将为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大空间。

郭公祥介绍,我市将积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提升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水平,对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同时积极打造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强化家庭养老服务支撑作用。打造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拓展居家上门服务覆盖面。到2025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养老服务市场的主体,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15%以上,每个街道要建有1所规模适度的日间照料中心。其次,将继续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建立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中职教育为主体、高职以上教育为补充、学历提升为辅助的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此外,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监管机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新型监管方式,提升养老服务综合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联席会议作用,依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推进以“双随机、一公开”为主要方式、以日常监管为基础、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综合监管机制,建设权责明确、分工协作、配合有序、科学高效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队伍。建立完善养老服务领域应急管理体系,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报告,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养老服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养老服务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完善各项养老服务应急处置制度。加强养老服务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构建“分层分类、平战结合、高效协作”的养老服务应急救援体系。

“相信在未来,老年人将拥有更加可期的幸福晚年。”郭公祥表示。“人人都会老”,养老变迁透视着港城的发展,在发展中推动养老模式的升级,让养老普惠落到实处,为港城老人绘制“老有所养”新蓝图,是民生安享、社会和谐、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应有目标。(徐誉宁 刘扬 史贽仁)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笑爽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