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教育资讯

走出家教误区 学会与孩子相处

【连网】(记者 田震 通讯员 赵静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当今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已经成为父母普遍关注的话题。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以及财力。家庭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家长眼里的孩子会贪玩、自私、说谎、任性、打闹、闹情绪、不爱学习、网络成瘾、沉迷游戏、自我封闭、青春期叛逆;孩子眼里的家长会暴躁、体罚、抱怨、唠叨、冷漠、自以为是等等。还有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教育困境:多给孩子一些劝导,他们会觉得父母碎嘴;多给孩子一些空间,他们又会觉得父母冷落他们、忽视他们;多给孩子一些生活上照顾,又担心培养出被宠坏的孩子……

于是“打不能打、骂不能骂、沟通完了又变卦”成了许多父母的口头禅,这让一些父母很无奈。家庭教育虽然是一个难题,但却并不是无计可施。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市心理学会执行会长、市四院临床心理科兼心理卫生中心主任杨泗学为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让父母学会与孩子相处,让孩子远离家暴与体罚。要解决当下家庭教育难题,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为孩子树立榜样重视孩子人格的塑造

孩子的种种表征,首先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据杨泗学介绍,人的行为大多是后天习得,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启蒙老师,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首先是从认识和模仿父母开始的。他说,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总是抱怨孩子爱看电视,学习不用功。但其实,每天晚上孩子放学回家,母亲在监督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却常常看着电视剧,和网上的朋友聊着天。时间久了,父母的人格、态度、情绪、动机、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自然会对孩子的成长与人格的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谨言慎行”,更要懂得“认知和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身教重于言传以及言行合一”的重要性。

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家长应该先明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去影响你的孩子。父母应当首先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品行不端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质高尚的孩子、行为懒散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主动积极、勤奋学习的孩子、消极悲观的父母难以让孩子乐观自信,而频繁的家庭暴力不但导致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也不可能培养出懂得“仁、义、礼、智、信”的孩子。

不照搬“成功模式”教育孩子应因材施教

孩子往往有很多共同相似的天性,如好奇、爱玩、好问、思考、模仿、学习、善良、依赖、情绪化、爱自然、社会化、成功感、被认可等等,这些天性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杨泗学建议,我们在教育中要保护孩子的这些天性。但与此同时,要知道每个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基础、自然环境、兴趣爱好以及禀赋特长等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套用别人所谓的“成功教育模式”,效仿那些所谓“教育成功”的家庭所采取的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杨杨泗学说,在曾经的案例中,有一名学生叫小林,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差,父母为了她的学习操碎了心,打也打过、骂也骂过,无论如何强化复习,数学成绩还是一团糟,孩子也变得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在接受心理咨询后,这对夫妻认识到了孩子禀赋特长是有差异性的。小林虽然数学成绩较差,可语文成绩一直很好,爱好写作、喜欢唱歌。在父母的鼓励下,小林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自己还写过许多首歌,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小林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了。

“严母慈父”或“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让孩子明白爱的意义和学会理性的判断。同时,既不压抑孩子成长的天性,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和禀赋的发展;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要全面造就其具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学会和谐相处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作为实施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沟通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是否成功的桥梁之一,父母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的家长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在现实中,那些沟通失败、不能有效沟通、沟通中断甚至孩子拒绝交流沟通的情形在很多家庭中屡见不鲜。那么,家长该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又该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复刻版,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杨泗学认为,父母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应该多换位思考,消除孩子“青春叛逆”的思维模式,以平等的心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由。现在的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思想认识,孩子会出现青春叛逆。家长眼里的所谓“叛逆”,只是建立在“以家长和老师为中心”的理念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一厢情愿”的判断。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意识观念,家长就自然会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觉得“既然我是正确的,那么孩子就应该听话”,然后就给孩子的行为规范和未来目标制定好了一系列的规划,只要求孩子照做就行了,这就是家庭教育误区的“三部曲”。其实,家长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天性、有需要、有兴趣、有动机、有思想、有情感、有禀赋、有尊严的独立个体,“叛逆意识”不但令家长较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情绪,也谈不上理解和尊重孩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自由选择、平等交流的基础,不仅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天性、扼制其个性独立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也严重破坏了“关系”,从而挫败了孩子正常建立“关系”的愿望和信心,这也是现在年轻人口中所谓的“看不透”、“看透”等“沧桑心态”的意识流因素的来源。如果孩子的未来真的像家长所预期和注定的那样,孩子的前途状况符合父母前期教育的引导和印证,那么孩子就失去了追求精彩人生的动力,也就谈不上“认真学习”了。所谓的“叛逆”,有时是孩子为了寻求更多的关注或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证实自己的存在,正所谓“你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当看到你的孩子开始反抗,你就要明白你的孩子真的要长大了,同时也该欣慰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发展了,他能够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了,这也正是父母最初所期待的。有的孩子的叛逆并不是一开始就自然形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不利,确实让孩子感知到了来自各方面有形或无形的压抑,从而进行反抗而产生的一种表现。

教育历来不只是父母单方面的给予,也不是孩子单方面的索取,而是一个不断互动和相互反馈的过程,这就要求父母和孩子必须在相互理解、关心、共情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有效的沟通,父母要避免过分表达自己的辛苦给孩子带来的道德压力,同时要让孩子体会到爱的意义和力量。同时,应尽量减少“代沟”的影响,相互理解和尊重。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渗透和社会的发展,新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要积极地相互学习。具有代沟的人之间一般是父母跟不上时代变化,过于保守,不思考,不学习,不理解造成的,因而在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时代,应该努力思考,努力学习,努力理解与关心后代。同时,子女也要多加思考,并且理解父母的思想以及做法是受其成长的时代环境和文化的限制,要充分体谅父母,感受父母的关爱,共同理解和适应社会。有效沟通的关键是在理解孩子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即共情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后再进行交流。

此外,家长要加强自我觉知和自我提高。其实,很多父母的潜意识中存在着自我实现缺失的心理,而且时常演化出焦虑的情绪,他们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能达成的理想和目标,这种补偿心理成为其内心深处的一个教育的深层动机,在这种心理动机的驱使下就表现出处处控制的心态,并不自觉地将内心焦虑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这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父母要学会冷静分析自己的心态、客观对待教育问题,必要时咨询专业的心理人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