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读书美文

2014我的私人书单

【连网】  以前常常为书读过就忘而懊恼,甚至发狠以后不再读书,后来渐渐明白,读书本来就不是为了记忆,那些读过之后就忘的字句或许是被遗忘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由此恰恰变成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回想2014年,读过的书难以一本本尽数,但即便如此,我相信它们仍陪伴着我,现在回想起来的,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本书,它们有去年最新面世出版的,也有我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旧书重读的。

000

文学史微观察》作者李洁非多年从事文学史研究,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但亦以明史研究见长,这让他能以历史的视角纵观古今,古今结合起来质证考辨,更深刻挖掘历史背景下文学与文人的命运。本书中所写人与事之前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这是阅读兴趣的出发点之一,但本书从文人收入这一细微处着眼,切入角度一变,却又未改个体与时代解析之初衷,是顺着树干潜入根脉,其中奥妙又别有不同,读来自然另有一番收获。

《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作品有着超越时代的价值,值得一读再读,而其人如同其文。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崩溃中恢复。本书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但最令笔者动容的是,晚年的沈从文越老越易落泪,书中写到他的每一次流泪,那些在普通人感觉中并无特别的件件小事,为什么会如此触动他?读沈从文的作品,常常感到其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也许,对于沈从文的内心世界我们懂得的真是太少了。

《美国十讲》资中筠的名字近两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读书刊物上,这位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毫无疑问应是体制内的外事工作者,但其文章却少有板着脸的教科书味道。本书不是美国通史,也不是学术著作,是作者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尽量用浅显的“大白话”讲出来,带着作者本人的思考和创见。阅读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她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打出来的国家”;另一类是“谈出来的国家”,如美国。“谈出来的国家”的立国基础是宪法,宪法拱卫着政权、保护着每家每户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样的国家必然是长治久安的法治国家;而“打出来的国家”政权是私有的,忠君就是爱国,由于政权是打出来的,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随着人事和权力的流动,这种国家的内部摩擦,时紧时松,永远不会停息。这种国家如果不通过政治革新,转变成“谈出来的国家”,百姓是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小于一》这本书是冲着众多名家的介绍与叫好买的,作者布罗茨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则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但说实话,书到手后翻了一翻很快有些后悔,也许这本书更适于专业的作家或文学研究者阅读,书内章节大部分是关于诗与诗人的,不是说诗不值得读,而是因为布罗茨基本人即是诗人,一位成就斐然的著名诗人谈其他著名诗人,而且是从专业写作者的角度谈,普通读者当然很难引起共鸣和兴趣。好在本书中也有少部分章节逸出了纯粹的诗,如《论独裁》、《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等,如果你对前苏联的历史有所了解,则诗人妙笔下的种种隐喻暗喻反语俏皮话之类的当不时让人会心一笑。

《云去云来》对名人出书一向抱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但这本《云去云来》被人们拿来说的次数太多了,包括一些我喜欢的一些作家也纷纷给予好评,于是终究未能免俗。60岁的林青霞自陈,这本书中包含了她历经的那些甜酸苦辣和生离死别,这本书既当是给自己的一份礼物,也是和大家分享她这一甲子的人、事、情。也许正是这平实的态度反而让人无法再苛求什么,看起来文字规规矩矩,却也不乏亮点,并让人小感动。年轻时候的女神,人们常常只看得见她的美貌,在经历了繁华喧嚣,也经历了寂寞孤独之后,心境逐渐平和,老了,也可以有生命中的另一个春天,也能够挖掘自己的另一个属性,甚至能够寻找另一个自己,这份感悟让我们联想自己生命的云去云来。

《百年孤独》从书架上取下这本旧书有漫不经心的味道,但读起来却是认认真真从头到尾,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经典的魅力。之所以说是真正的经典,是因为仅就笔者这个微不足道的阅读者来说,经典的概念也应该重新衡量了,有些其实只是特殊时代背景下被标榜的经典是不是也该回归其正确的评价了?头顶诺贝尔文学奖冠冕的作家其实也有等级之分,而马尔克斯当之无愧是一流的。本书所描绘的魔幻现实离我们的真实世界无论有多么遥远,也并不影响我们的认同和理解,这绝对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之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