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费孝通在本市调研过程中。
图为费孝通在板浦与周围百姓打招呼。
【连网】(张晨晨)他师从著名社会学家、作家冰心的丈夫吴文藻,他博士论文就是名扬天下的《江村经济》,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就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1984年和1993年,费孝通不远千里来到了连云港——他那平易近人的言行、和蔼可亲的笑容、不耻下问的作风、高瞻远瞩的见解,至今仍被不少港城人津津乐道。时值费老逝世十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这位美好社会的探索者,怀念这位大家风范的社会活动家,怀念并感谢费老对连云港的关心与厚爱……
“他的知识分子文人气很浓”
在连云港,现存有一幅经典照片———费老在板浦镇上步行,胖胖的身材加上笑容满面,总给人以“弥勒佛”的亲切感。“1984年,费老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4月26日至29日这几天,他先后走访视察了东海县牛山镇、温泉镇,朝阳镇,赣榆县青口镇、沙河乡,灌云县板浦镇等。”在位于恒利花园的家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名艾老先生为记者回忆起了他印象中的费孝通。
“当时我正在市教育局任职,并未直接参与对他的接待,但我的侄子张义壮亲身参与了接待。但他去世两三年了。”张名艾说,张义壮虽然喊他叔,但年龄比他大,是当时朝阳有名的地方史专家,在费孝通去朝阳视察的时候,他们还开了专门的座谈会。“座谈会本来安排得很正式,但最后被费老活活变成了聊天会。”张名艾笑着说,费孝通给当地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轻车简从、平易近人的做派。“他当时已经74岁,又是副部级,却只带了7个随行人员。”而在座谈会上,他一落座就提出“我不听你们的总结材料汇报,我们直接聊、直接看就好。”张义壮曾跟张名艾回忆。
实际上,在刚抵达连云港的时候,费孝通就表现出了文人特有的清高、洒脱作风,对一些官场做派相对比较抵触。“记得当时出于接待规格需要,市里边都安排了酒席和游览路线,费老来了一句:“我只带着我的任务,去我该去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去。你们哪个市领导、记者都不要陪同或跟着,只需要给我配好车辆,协调好各个乡镇就好,其他事我自己来!”
费孝通走街串巷,访问市民家庭,又到农村边走边议,考察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还专门到菜场,从生产到收购、从调运到出售、从品种到价格,了解菜场的行情……费老当时跟主要工作人员说:“搞调研光听汇报不行,必须和老百姓接触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的东西。”费老的平易近人,让老百姓感到亲近可敬,富有一种巨大的亲和力。
对古镇民俗历史情有独钟
“他来到连云港的第一站就是去的朝阳镇。”张名艾说,作为史学“发烧友”,费孝通对民间古镇和其附带的民俗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当时下了车,他和工作人员就安排住在了市第一招待所,但他午间休息到两点多钟,就迫不及待地要出发去调研。”
在本地,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俚语,“穿海州,吃板浦,新县(现朝阳街道)出文人,南城土财主”。所以,费孝通对朝阳的人文历史特别留意。“张义壮可以说是朝阳的历史书,他当时面对面跟费孝通讲了汉代经学家、官至丞相的匡衡的故事。”张名艾说,匡衡在入仕前生活在东海郡(古海州的云台山下新县匡里),他最广为人知的事,便是“凿壁借光”。费孝通听得入了迷,喜不自禁,“我在三尺讲台上总是跟学生讲这个典故,没想到就发生在我们朝阳啊!”说着,他迫不及待地询问匡衡宅旧址的下落,并想即刻出发一探究竟。可是张义壮面露憾色,“可惜在之前开挖铁路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小心将古宅给挖断了,已经不存在了。”费孝通一听,脸色骤变,怔愣了一下,猛地拍了两下大腿,“哎呀,真是败家啊,哎呀哎呀!”他连连摇头叹气,足见一位史学家的历史责任感。
之后,张义壮又跟他提及了位于朝阳的“彭家园”———据传那是上古大彭国首领彭祖在767岁的时候,拖家带口避祸隐居的地方。“他本人就住在南云台山山脚下,面对的是广大的大海,当时还不叫黄海,还属于东海的范畴。”费孝通听罢,眼前一亮:“哎呀,这不就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说法嘛?”旁人一听,一琢磨,还真是那么回事。“从古至今,大家都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但具体是怎么形成这种说法的,没有定论,我想很少有人将这句话联系到彭祖吧。”之后,费孝通又饶有兴趣地跟大家论及彭祖养生文化。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此后有人据此认为这花果山北麓大雾崖下的神奇彭家园遗址是彭祖晚年隐居之处。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找到权威性的史料依据;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具体出处也无定论,“但这无疑是费老与朝阳的一段佳话。”张名艾说。
多年后以灌云县为例讲“小城镇建设”
“板浦香肠甲天下”,这是费孝通当年在灌云板浦调研时给出的评价。但他此行怎么可能仅仅围绕着乡间民俗餐饮呢?他还有个重大“任务”,那就是考察小城镇问题,并在此后就连云港小城镇建设、乡镇工业的发展等问题畅谈了感受,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意见。
市政协副主席、民盟连云港市委主委范忠华曾就费孝通考察连云港一事做过整理。她跟记者回忆道:费老到灌云县板浦是调研小城镇建设问题。当时他跟大家提到了当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里面提出小城镇建设一个重要方针政策,即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小城镇建设是发展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7月,费老在南京作小城镇建设学术报告,在总结苏南小城镇发展工业企业的经验时,他还特意举出我市灌云县的例子。他说:“苏北学习苏南小城镇建设模式是发展经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如苏北的灌云我去调研过,灌云县乡镇较多,市民占该县总人口10%以上,只有学习苏南招商引资搞好小城镇工业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提高那里的人民生活水平。”“时隔17年,费老还记得灌云县,可见他对苏北、对连云港情有独钟。”实际上,1993年4月23日至26日,费老第二次来连云港视察,当时的他,已经对连云港寄予厚望。“连云港有自己的优势,这里有深海良港,又有大片土地可供开发,适宜发展临海工业;这里有广阔的海域,可以建起海上大牧场。”
范忠华说,“近20年来,江苏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不断调整优化,小城镇建设与大中城市一样加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平台。”她说,费老的很多见解都高瞻远瞩,对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当前,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城市,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也正按照费老提出的重要建议,加大宣传,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走富有连云港特色的路子。“我们不能辜负费老对港城的厚望,要不断加快建设与发展的步伐,以慰他在天之灵。”范忠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