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大早,家住东海县白塔埠镇徐圩村村民徐继友带领2名驾驶员,将2台崭新的吊车缓缓驶出村外,“这一走,就要等年底才能回来。”
无独有偶。该村村民王军也驾驶一台轿车,和儿子一起向上海出发。见到徐继友,风趣地说:“晚上阿拉上海见。”
行走在楼房林立的徐圩村,笔者不时看到一台台崭新的吊车整装待发。“春节前后,我们村光新增各种类型的吊车就多达100台。”该村党总支书记伏祥壁,看着一辆接着一辆吊车向村口驶去,奔向四面八方时喜悦地说,“我们可是全县名副其实的吊车第一村。”2002年,不甘平庸守着几亩良田的徐圩村村民迈开了创业的步伐,向建筑领域的吊车行业进发。
“当年贷款20多万元买了一台承载力8吨的吊车到上海去闯。”回忆过去,王军笑呵呵地说,“吃了不少苦,但也挣了不少钱。”2010年毕业的王晨旭也前往上海,帮助父亲王军开吊车、谈业务、签合同。很快,父子俩便在上海立了足,并相继成立2家吊车行业公司。如今,王军父子俩已拥有10台不同型号的吊车和数台行走式高空车。“去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也挣了几百万。”王晨旭说,“今年看看市场行情,如果可以再上几台吊车,壮大公司未来的发展。”
一台台吊车助力各地建起了高楼大厦、立交航道等,也让这个仅760户3000多村民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声名鹊起。“我们村光吊车拥有量就有1000台,私家车2000多台,楼房率超过90%,全村20~45岁之间的劳动力基本都围绕吊车转。”谈起这几年村情的变化,伏祥壁说,“除此之外,还有100多户村民在其他地方购房。”为破解村中6600多亩土地缺劳动力种田问题,年前该村还成功与连云港市农发集团签订了流转5000亩土地的合同。由于村民的心思全都聚焦到致富上,该村的村风民风一直很好。
同样收拾好行囊的村民王建林也带着老婆离开村庄,驾车驶向浙江杭州。“这几年,凭借着自己艰苦奋斗,与家乡人抱团发展,依靠吊车挣到钱了,也在杭州花了100多万元买了房子,孩子也在那里上学。这不,父母过不惯城市的生活,特地带家人回家陪老人过年。”由于村中大部分人从事吊车行业,2012年曾为他人驾驶吊车的王建林也在镇政府的扶持下,投资90万元购买了一台吊车,不到半年时间,王建林又购买了一台。如今拥有12台吊车资产达1500万元的他,常年在杭州一些建筑工地施工,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吊车,已成为我们全镇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除了徐圩村有,我们其他15个行政村也都有,承载力从8吨到800吨,工作区域辐射上海、浙江、重庆等全国20多个省市。”镇党委书记刘静说,“年前,我们摸了一下底,全镇吊车突破3000台,带动5000多人就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一年更比一年好。”在白塔埠镇新元村村头,村党总支书记夏兴保对即将启程的吊车大户孙洪亮说,“要让我们的生活节节高。” (张开虎 李贵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