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日前,笔者走进海州区江浦村档案室,翻开档案,看到1962年的江浦村村域还是一片贫瘠,村民还在温饱边缘挣扎。2001年,江浦村由郎墩、包埠、龙江、团结四个自然村合并,村集体负债150多万元。
这些年来,江浦村坚持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和自主创业,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之路,同时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结合,促进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与党建深度融合。2019年,村集体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2万元。江浦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文明村、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2001年,江浦村并村之初,刚刚上任的江浦村党委书记李罗华,面对的是一个既没有产业,又没有集体积累,同时还需保障4000多人吃饭问题的移民村。为了扭转局面,村党组织充分发挥“一委三会”民主协商议事机制,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化解村集体债务。头脑活络的李罗华带头发展市场经济,自掏腰包创办粮食加工厂,30多名贫困户因此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集体通过土地发包流转、回收集体资源、村“两委”领办合作社等途径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原计划5年的化解任务仅用了3年就完成。
培育设施农业是农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村党委坚持把生态农业作为发展重点,促进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与党建深度融合,齐心协力盘活集体资产,成立全市首家农村“党员经纪人”工作站。为了打消农民种植大棚蔬菜怕亏本的顾虑,李罗华与村里12位党员干部带头建大棚,再传授给村民群众。
“两委”带头、村民联动,通过产权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村民们都能享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同时,发挥党员致富能手帮带作用,做大做强花卉、稻麦、水产、果蔬四大产业基地。
如今,在江浦村,连云港集瑞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渐入佳境,“设施农业”与“职业农民”也成为江浦村最为耀眼的“金字招牌”。村里初步建成了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形成特色蔬菜种植区、稀有花卉果木培植区、特色水产及禽畜养殖区和旅游观光区等“一中心四产业区”。近年来,江浦村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先后引进了市级龙头企业3家,成立家庭农场和生态园4家、专业合作社17家。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拥有“岁穗香”“集瑞园”等5个注册商标、12个无公害农产品及1个绿色食品认证。
“以前自己创业想都不敢想,如今自己包了9个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葡萄,供人们采摘,每年收入20多万元,心中美滋滋的。”村民李德林说。
2019年,江浦村集体收入150万元。村集体有了钱,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城镇化、公共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三化”建设。拓宽了村里的街道,建起200户新社区,新建便民服务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现在真的好过啦,不怕你笑话,像我这样的老汉,也能住上新房子,做梦都能笑醒啊,这周围有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房、乡村大舞台,天天都跟过年一样,你看,我们村子旁边的‘好日子’超市不正是我们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嘛!”今年73岁的江浦村农民范吉岭高兴地说。
如今的江浦村,整洁、宽敞的街道,路旁绿树红花,白墙青瓦,宛若园林;夜幕降临后,道路上灯火通明,村民们在广场上跳舞唱歌,欢声笑语不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顾江浦翻天覆地变化的历程,最根本的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党性坚强、一心为民、敢担当、善作为的领头人,最核心的是用集体主义在党员干部群众中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庄婷婷 薛海龙 邵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