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献瑞 紫燕迎春
今年是乙巳蛇年在十二生肖中蛇象征着智慧、神秘、灵活变化与强大生命力在海州古方志中有关于蛇的诸多记载
◆《连云港历史文献集成》中收录的海州古地方志和地情文献中,提到“蛇”字127处。
◆《连云一瞥》记载海州普通蛇种有青稍蛇、赤练蛇、水蛇、乌风蛇、四足蛇,特别的蛇种是蝮蛇,特别注明蝮蛇“俗名秃灰,甚有毒,有红白灰色三种,亦有能发出香味者”。
◆连云港的竹岛,又称蛇岛,就因为山上多蝮蛇而得名,是中国为数不多以蛇命名的岛屿。
除了写到海州蛇品种众多
还记载了多则与蛇有关的故事
《嘉庆海州志》记载:清代沭阳(属海州管辖)人钱杰,以精明能干闻名,任上南河同知时,石家桥堤坝出现险情。官民刚用埽工修补堤段便又塌陷,连续抢修四十多昼夜,大堤已坍塌过半,形势极其危急。钱杰向河神祈祷,忽然看见浪中有一条金蛇环绕堤坝,守堤军民惊喜跪拜祈祷,最终堤坝得以稳固。后来,钱杰也因治水卓异,擢曹州府知府。
在远古时代
蛇是人类畏惧的对象
同时也因其具有神秘而强大的力量
被人们神化、崇拜,成为远古信仰之一
蛇在上古神话中被赋予美好形象和善良性格也常被视为水神的化身或使者
这则故事里治水官员钱杰“祷于河神,倏见浪中金蛇绕堤,防堤军民皆惊喜跽祝,堤获平宁”。蛇的形态和力量使得它被赋予了控制和影响自然元素的能力。
翻阅海州古方志还可以发现诸多关于蛇的传说传说中的蛇多是具有灵性且知恩图报的形象
《嘉庆海州志》引《南史》文:南朝梁时,阴子春任朐山戍主,当时青州石鹿山(在今连云港市云龙山一带)靠近海边,山上原有一座神庙。青州刺史王神念认为百姓祭祀神灵耗费过多,便命人捣毁神像、拆毁庙宇。正拆除时,突然出现一条大蛇,长一丈有余,役夫们击打驱赶却未能捕获,大蛇最终逃入海中。当夜,子春梦见有人前来拜访,自称:“有人正遭苦难,居所被毁,无处安身。因敬慕您的仁德,愿暂居此地。”子春暗自记下此梦。两日后得知拆庙之事,大为震惊,认为梦中之人正是庙中神明。于是准备牲畜酒醴,另择一地安置神位。数日后,子春又梦见一位穿朱红官服之人前来致谢,说道:“承蒙您的厚恩,必以一州之地相报。”子春心中暗喜,此后供奉神明更加虔诚。过了一个多月,北魏军队企图偷袭朐山,但因间谍提前探得情报,子春设下伏兵大败敌军。朝廷因此下诏,任命他为南青州刺史。
故事中的大蛇似是神庙的守护灵
不仅护佑百姓还知恩图报
其实
民间关于蛇类知恩图报的故事还有很多
除了熟悉的“白蛇传”
《搜神记》也记述了
“隋侯出行救助受伤大蛇
蛇衔明珠以报答隋侯”的故事
在海州古方志中
还有一则与《搜神记》中蛇知恩图报
主旨高度一致的故事
《嘉庆海州志》《云台新志》引《太平广记》
海州有个猎户,曾在东海的山中猎鹿,忽然看见一条黑色大蛇,身躯如连绵山丘般庞大,身长近十丈,双目似烈日,正从海中游上岸来。猎人惊恐万分,自知难以活命,便伏地念佛祈求庇佑。黑蛇游至猎人跟前,用嘴衔起他及其弓箭,渡海而去。行至远方一座孤山,黑蛇将猎人放置在高耸的岩石上。不久,另一条巨蛇从南方游来,形貌与黑蛇相似,体型却大出一倍。两条蛇在山下展开恶斗,起初以身躯互相绞缠,随后撕咬相搏。猎人察觉黑蛇似在求助,便在箭上涂抹毒药,瞄准大蛇——那大蛇原本已瞎一目,猎人连射数箭命中其残存的眼睛。僵持许久,大蛇终于毙命。黑蛇随即潜入岩洞深处,衔出无数珍珠、宝石、玉石等宝物,堆放在猎人面前。待猎人将宝物尽数收入怀中,蛇又叼起猎人及其弓箭渡海返回原处,方才离去。
这则故事在《连云一瞥》中被命名为“黑蛇快意报恩仇”。这一“恩”一“仇”,讲的就不仅是简单的动物报恩,还强化了人与自然、神灵的互动关系,暗含一套独特的中国文化密码。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蛇在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
逐渐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某种神秘的灵性
《云台新志》《古朐考略》引《夷坚志》中一则故事:宋宣和年间,海州东海县县衙内的竹林长出竹笋,有一条紫金蛇盘绕在一根竹笋根部,静止不动,身上光彩照人,等到竹笋外壳脱落时它就不见了。竹子从根部到末梢,有像紫线一样的纹路约百来行,极为惹人喜爱。东海县令刘逢作诗将此事记录并宣扬出来,诗中有一联写道:“已疑引凤来何晚,却恐为龙去莫寻。”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竹子。
刘县令这句“却恐为龙去莫寻”是
正常合理叙事想象在中国古代蛇被称为小龙蛇乃龙之原生,龙为蛇象《嘉庆海州志》引王城《赣榆县志》一则故事也反映了这一观念
清朝乾隆三十六年,赣榆县朱汪镇有户人家养了头牛。这牛渐渐变得腿瘸,用鞭子抽打也不肯站起来。主人把牛宰杀后,发现它的心脏异常肥大,足有瓦罐那么大。剖开牛心一看,里面竟盘着两条蛇,每条长约五六寸,居然还长着四只脚和两只耳朵。《嘉庆增修赣榆县志》记载基本相同,但文末又增加了一句“逾时乃死”。
龙无耳而蛇无足
这则故事中描述的
“长五六寸,四足、两耳”动物
分明就是龙和蛇的结合体
许多研究认为“龙图腾”正是“蛇图腾”崇拜的发展和演化,最早的实证就是来自辽宁八千年前的“中华第一龙”堆塑,其形就是蛇。《易·系词下》认为“龙蛇之蛰”,《后汉书·张衡列传》认为“龙蛇泥蟠”,即龙未升天时,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它(龙图腾)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甚至,在民俗中农历中,二月初二“龙抬头”,说的实际是蛇出洞的日子。
从远古到现在,瑞蛇从历史的时光中走来。除了地方志,海州石刻中还有汉代玄武石雕,云台山地区还有土虺蛇鹰游门化龙悠久传说,这些都与蛇文化有关。
在海州历史文化中
蛇既有圣灵的形象又有人性的生动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关于港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一座从神话中走来的城市,连云港有着独特西游文化、山海丝路文化、淮盐文化等地方文化,绽放着绚丽的人文风采。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海州区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推出《港城文脉》专栏,在连云港发布、今日海州同步推送,邀请文史专家,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现港城人文底蕴,让用户深入了解港城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港城文脉。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