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赏石艺术”等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编市级名录,民间文学“唐僧家世传说”等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编市级项目扩展名录序列,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
开展非遗项目名录申报命名工作,是深入贯彻国家省级方针政策,健全壮大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体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扎实推进江苏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项工作,我市目前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呢?
■独特禀赋助推我市成为“首个”和“唯一”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南京、连云港两地以视频连线的方式,组织召开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论证会,对我市《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2021—2030)》进行论证。会议认为,该规划纲要与我市长期以来着力建设海洋文化高地、构建“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发展思路相一致,对于传承连云港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海洋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践行国家相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对非遗保护的创新探索,是根据区域性非遗生态系统的特点划定特定的保护区域,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具体措施。”据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7年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福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以来,全国共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包括山东齐鲁文化生态保护区、浙江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安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但江苏暂无。“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强省,区域性、整体性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显得不足。”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连云港作为山海相拥文化旅游城市,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全面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于是,在2011年,原省文化厅就同意在我市建立“江苏省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目前全省10个省级保护区中,唯一一个设区市级全域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也是省委、省政府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后全省第一个整体性文化生态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我市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开发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保持连云港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相关专家介绍道。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据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申报,是我国开展非遗区域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主要抓手,是增强国家文化发展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根本任务之一,是维系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事项。
■或可打造利民惠民的新型社会文化工程
日前,我市首个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街区落户海州孔巷文化商业街区。本次活动共汇集了“五妙水仙膏制作技艺”“曹氏热敷接骨疗法”“万寿堂胃病疗法”等20个省、市知名医药类非遗保护项目。据了解,为扩大传统医药类非遗的社会影响力,我市打造全市首个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街区,在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入驻、营销推广等方面给予扶持与协助,并定期开展传统医药类非遗义诊活动,让中医药服务更好地惠及港城市民。而这项举措也正是构建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经典,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可以继承发扬城市的传统历史,保持传统社会、人文环境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平衡,从整体上持续推动区域内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进步。据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22项(不含扩展项目),其国家级非遗6项、省级非遗33项、市级非遗183项,形成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业内人士称。
当前,我市正面临着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旋律。我市社科界人士指出,扎实开展江苏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并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利于保持全市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可持续发展;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地域文化精华,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新型社会文化工程。“我们要坚持维护地域内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有机统一,保持地域特色文化发展生态平衡,顺应未来发展需求,规划新型文化发展主体,锐意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传统文化集聚区、垂范地、制高点。”
■“空间赋能”或可助推乡村振兴
徐福文化创意博览园、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镜花缘》文化产业园、连云港老街、民主路民国风情一条街、海州非遗保护街区……目前,我市部分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陆续建成;西游记文化节、白虎山文化旅游庙会等代表性项目品牌也在不断打造中,同时,我市也以旅游业、海洋渔业、林业、生态保护等为切入点,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为载体,扩大项目发展空间,提高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黏合度,丰富相关人文内涵,形成了项目整体性传承保护的大格局。
“如果仔细留意的话,会发现,我国目前拥有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里,很多都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比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而当‘开发思维’有机融入这种保护机制中,就会使当地与外来资本、政治,乃至生态关系等,产生新的空间赋能关系。”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角度出发,我市在不断推进打造非遗集群,策划包装生产推出非遗各项公共文化产品,以此来丰富文化旅游市场供给,这对于盘活一些集中存在于乡村的非遗项目,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一项有益工程。”
业内人士指出,“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样贯穿于我们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在此理念指导下,我市也积极探索,并取得可观成果———在推进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增进民众的文化福祉,除上述所举案例之外,还在加快建设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花果山传说保护基地、东海孝妇传说传承展示基地等地域特色明显、群众喜闻乐见、再生性强的传承基地,助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在我市落定落实。(张晨晨 王源远)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笑爽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