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江苏省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报告

【连网】  本报告是2019年度江苏民办教育发展总结,采用的数据来自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本报告综合分析了江苏民办教育发展的概况与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江苏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江苏民办普通中小学学校与在校生的数量不同程度地增长,但发展不平衡

综合比较来看,初中发展较快,小学与高中发展相对较缓。值得关注的是中学的学校数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不协调,初中学校数目大幅增加,可生源数基本没变;高中学校数增加了不少,可在校生数却在下滑。综合分析来看,一方面,部分民办普通中学走小班化精品教育的路径,尤其是国际化教育进程的推进,一些民办学校控制了生源数量;另外一方面,一些品质不高的民办普通中学生源数量下滑严重。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教育生态的平衡。

(二)江苏民办普通中小学学校与在校生的数量地区差异明显

综合比较,宿迁与苏州民办中小学教育规模较大,而南通、盐城与镇江的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一些区域的民办学校数量尽管少,可学生数占比较高。譬如徐州,民办小学学校数占比只有0.6%,可学生数占比达到了3.4%,类似情况还存在南京、无锡、连云港、淮安、盐城等,说明这些地区的民办小学招生规模比较大。统计数据表明,徐州、连云港、宿迁的民办初中校占比均超过了15%,而一些地区虽然学校少,但对应的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学校数的占比,如南京与淮安。宿迁的初中学生数更加突出,比例相对高。这些现象说明一方面学校规模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民办学校收费不高,主要靠“量”维持学校发展。

(三)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前景广阔,既提供了社会多样化的选择需求,也缓解了地区的教育资源缺乏的压力

江苏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尤其是苏南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需求巨大,公共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民办教育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民办教育体系。从社会需求来看,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对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教育需求愈发强烈,这为优质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民办教育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弥补不足,提升发展品质

初步形成多个地区公办与民办学校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格局,有利于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江苏省民办中小学对促进公办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区域整体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结构,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教育格局。民办教育要在精品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方向与公办教育错位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行业动态

(一)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从追求规模效益向注重办学质量转变

民办教育发展初期,没有国家投资,社会筹资又很困难。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举办者都将扩张规模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规模化发展后,民办学校快速进入注重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即在发展规模的同时,力求提高办学质量,注重特色培育和品牌塑造。随着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办高端选择性教育已经起步,份额在逐步加大,注重为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消费群体提供服务。民办教育在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选择性、个性化资源,越来越向富有办学特色的优质教育方向迈进,日益显示出与市场保持近距离的优势,朝着品牌化方向迈进。

(二)江苏民办中小学办学环境呈现区域特征

整体来看,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因为区域差异而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在办学环境、类别、质量、措施等方面差异明显。义务教育阶段发展较好,苏中与苏北相对强一些,而高中阶段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较小,生存处境普遍艰难,与公办高中无法抗衡。此外,苏南与苏中、苏北相比,不仅仅有比较漂亮的校舍和建筑,更在教育硬件软件的综合实力上,存在明显优势。然而,在苏北公办学校比较薄弱的地方,民办学校则发展迅速,顺应市场的需求,满足家长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从而获得了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成为当地的品牌学校。苏南民办教育的发展则偏向于国际化。近些年,江苏省民办国际化学校一直保持不同程度地增长。从学校的区域分布上来看,大部分国际化学校聚集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苏中与苏北地区,中小学教育样态相对单一,一方面补充了政府办学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办出了一批精品学校。

(三)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办学和管理的规范性与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办学机制灵活,用人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分配制度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办学自主有利于学校全身心投入教育,竞争氛围有利于学校自我突破与超越。具体而言,有利于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全心全意地教书;有利于管理者踏实工作,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学校积极探索,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让民办学校保持强劲的发展劲头,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四)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存在集团化的办学方向与跨区域的办学追求趋势

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集团化办学趋向,尤其是近几年,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往往以品牌学校为龙头,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形成集团内部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教育集团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办与民办混合办学模式,以公办名校为代表,发展民办分校,通过灵活的民办机制运营,放大公办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类集团显然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联盟,组合成了不同办学形态和治理结构的集团校。在充分尊重各校历史基础、多样文化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用集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了集团内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另一种是私立的单一模式,投资主体为民营企业或个人,组织纯粹,发展的起点单一,一般都是从一所学校发展起来,逐步壮大与走强。

三、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持续发展困难

民办教育总体占比小,苏北地区的民办教育办学条件弱,教育持续投入不足。一是出资人本身经济实力不足,无后续资金投入,学校靠以学养学,发展困难。二是社会融资渠道少,银行对民办学校贷款审批过严,社会资金扶持少。

(二)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区域发展差异大

整体来看,苏南民办中小学教育办学水平高,且趋向精品化,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而苏北地区民办中小学办学水平不高,品牌学校少,办学条件落后。一些办学人担心政策的变化,不愿意持续投入资金,学校办学艰难。

(三)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师资不稳定

一方面,民办学校均实行教师聘用制(教师没有事业编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工作环境不稳定,待遇不错,可工作压力很大,教师退休后与公办教师待遇差距大。另一方面,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教师流动单一,民办学校很难留住优秀教师。

(四)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差异大

因为民办学校的办学因素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管理模式与理念陈旧,办学者与管理层责权不明晰,欠缺现代化学校的管理水准。一些学校自身管理队伍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机制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要求。

(五)对民办中小学学校的性质地位及作用尚且存在误解

首先是以偏概全,认为民办学校举办者都是以赚钱为目的;其次是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存在误解,认为民办教育是对公办教育的冲击和削弱,发展民办教育会影响公办教育的发展;再次是对民办教育的社会价值存在误解,认为民办教育无足轻重,甚至还把个别民办学校的负面影响归咎于民办教育的存在。

(六)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民办学校的转型艰难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江苏民办教育正面临四个转变:一是由注重规模总量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二是由注重外延发展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三是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转变,四是由注重经济效益向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转变。目前公办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由政府统一出资,而民办学校的信息化装备则要自给自足,不少民办学校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对信息化装备的投入感到力不从心。

四、江苏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建议

(一)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约引领

江苏省民办教育成立了学术组织与行业组织,主要有江苏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江苏省工商联民办教育协会与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宿迁、南京、苏州、盐城等地市级区域还成立了民办教育协会。除了开展学术研讨活动,还遵照“依法办学、服务社会”的宗旨,建立民办教育行业自律机制,协助教育主管部门规范民办教育的从业行为,树立民办学校整体良好的形象,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二)在规范中稳定,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江苏民办中小学要紧扣三个关键词——“规范”“稳定”“发展”,并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闭环。办学初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无助,继而经历过生存之痛、发展之难、成长之苦、办学之累。但是,只要坚持错位发展,注重理念与行动、支持与合作、互动与互助的统一,并且苦练内功,终将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三)树立办学高标,满足本省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优质教育是普遍需求,民办教育要发展精品,满足一部分择校家庭的需求。只要政府支持,普惠也可以走向优质。事实上,优质、普惠民办学校可以聚焦人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为城市建设营造很好的软环境。

(四)各种样态的教育良性竞争与互动,满足社会不同的教育需求

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区域教育资源配备要合理,避免优质教育资源向任何一方过度集中。“支持”和“规范”是民办教育政策这枚“硬币”的两面。现代社会中,任何社会组织的自主权都是有边界的,其内容和实现方式需要通过必要的制度规范加以限定。

(五)加强民办学校内涵建设

面对生源减少、竞争加剧、转型提质的严峻挑战,民办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培养多样化人才。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来改善社会声誉,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依据民办学校的性质分类施策,依法保证独立出资办学人的权益

民办学校类别很多,总体主要有三种:公有民营、民办公助、独立民办。因为办学主体的差异,带来的运营成本不一样,政府支持的方式与实施的政策也应该不一样。公有民营学校,办学资本来自公有资源,就应该承担大部分的公共教育任务,应该采取成本收费核算,招生也应该向公办学校靠。民办公助学校,办学资本主要来自民间,但是鉴于公共资源的嫁接与支持,招生政策也应该承担部分公办学校的功能。独立民办学校,办学资本纯粹来自民间,独立运营核算,投资风险大,收费应该考虑办学成本,招生则应该依法予以充分的自主权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