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近几年,在中小学生当中出现一种趋势,同学之间出口成“脏”、语言暴力,或者使用盛行于网络的骂人语言的谐音、首字母缩写等表达方式,孩子们认为这样很有趣,或者很酷。这种情况在中高年级的男同学中更为多见。这种低俗的语言习惯对思想并未成熟且正处在语言规范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危害是深远的。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每年都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在近几年的报告中,低俗网络词语的使用情况问题突出。
如:《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显示,各类网站评论区低俗词语使用率达到0.8%,几乎每100个词中就有一个低俗词。不同网站的低俗词语使用程度不同,在某网站娱乐频道评论区,某一低俗词语在抽查的500万字中就出现了1.1万次。
现象和数字说明,低俗的语言正在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这种语言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该如何破解?记者采访了连云港市语委办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朱卫文老师。
孩子有模仿的天性。他们从家庭成员或者互联网上看到一些不规范的、粗鄙的表达方式,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孩子很可能就会觉得新奇、好玩、刺激,进而模仿。孩子的语言习惯首先来自原生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至亲的言传身教是孩子重要的语言基础。一个满嘴脏话、出口伤人的孩子,最应该检视的是其家庭成员平时的语言习惯。有的家长或者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或者在孩子开始骂人的时候觉得很好玩,一笑而过,没有及时纠偏改错而是纵容放任。
从学校层面来讲,语文老师是学生学习语言规范的重要引领。在这方面,国家提高了对老师普通话面貌的要求,要求小学语文老师的普通话等级在二级甲等以上。
互联网是语言粗鄙、暴力的重灾区。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社交平台、弹幕上经常出现错误的示范。互联网语言正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小学生张口闭口都是互联网语言。互联网亚文化的很多语言并不规范,通过谐音、首字母等各种方式,形成一个自己的圈子。
近两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祖安文化”。这种文化和低俗语言、网络暴力紧密相连。部分未成年人在网上打游戏、看视频、刷直播的时候,喜欢追风玩梗,孩子们活学活用,觉得新奇有趣,看着别人用自己不用就觉得是自己out了。
朱卫文认为,粗鄙暴力的语言污染了规范语言的清洁,压缩了规范语言的空间,导致语言表达的简单粗暴,和我们几千年文明国家的传承背道而驰。其次,中小学是学生的价值观打基础阶段,这个阶段你接受了什么会带来终身的影响。语言粗鄙的低龄化、日常化对三观正在形成期的孩子有恶性引导的作用,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判断,更深远地影响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如何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除了家庭要做好示范外,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方式,引导语言的规范使用。
从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标语、横幅、广告等等都是语言环境的内容。互联网平台应该进一步明确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通过法律形式禁止语言暴力。再就是要加大经典阅读的力度,用优美的优雅的经典文化影响孩子的身心,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应带领学生从经典的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让传统文化浸润到现实生活中。
(文/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