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师道何必同

云 何

“大概从古至今的文学,描绘坏人的时候琳琅满目,描写好人的时候,却只是几张面目。”有天,我翻开研究生时的笔记,看到这句话。这话是当时的罗老师在给我们讲莱辛的《拉奥孔》时说的。

后来他又引申说,这就是文学家不懂哲学的坏处。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何必同?”君子是好人,好人有千百种好法,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当时教研室里有三位导师可以带研究生:罗、关、张。因为三个人在一个教研室里共处了三十年,据说有盘根错节的过往,发生过许多故事,有师姐一再“警告”我们要小心处理和他们三个人的关系。

这个关系如何处理?这是典型的三体问题,连数学大师欧拉都折戟沉沙的难题。

罗老师是我最熟悉的,因为他做过我本科的班主任。他自号“四明侍者”,所以我们本科同窗都称他为明师。

我大学的第一个中秋,是在步行往返德陵的过程中度过的。那时候,十三陵中大部分陵墓都无需门票,深草衰垣,寝门支离,随意进出。明师带着二十个青涩的大一新生,穿过昌平秋日的旷野,日升而出,月升而归,当时只是觉得新奇好玩,却没想到,这段经历就如同一粒缓释的药,时间越久,就越能感受到效力。

记得回程途中,刚爬到一座土峁上,忽见一轮满月低垂,如迎头撞上。明师说,大家也累了,索性坐在卯上歇息一下。他寓教于乐,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仍是我思想开蒙历程中最初的那道光。

“你们都说说,自己最想生活在哪个哲学家理想的世界里?”

等大家都说完之后,明师叹了口气说,你们真的没有考虑过生活在孔子的理想世界里啊?我们有的大笑,有的还发出嘘声,要知道北大学生的嘘声是很有名的,从崔健、何新到于丹,都吃过这种苦。在我们当时的观念里,孔子的世界一定充满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三拜九叩、三省吾身,那活得太累太辛苦太压抑了。

明师就吟诵了一段《论语·先进》里的一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然后稍作解释。我们都震惊了,这真是《论语》里的话吗,和原来想象的儒家的理想生活完全不一样啊。明师笑着说,学哲学要培养的第一个习惯就是追求真理,而真理的第一个规定就是要从真实的东西出发。别人告诉你的关于孔子的一切未必都是真的,你首先得从原著开始。

关老师对原著的态度却没那么恳切。

他平时非常忙,但每次还是会读学期论文。我有一个学期选了方闻的《心印》作为论文题目,但我根本没时间读完,只挑着读了其中的几章。我祈祷写的那篇论文千万别被关老师看见,否则要被骂投机取巧。但新学期第一次课,他点评上学期的论文,上来就说我那篇写得好,比博士们写的还好。课后我主动敲他办公室的门,向他坦白,我没有看完全书,是断章取义。他哈哈一笑,“你以为我看不出来。不过断章取义本身并没什么错,错的是断章之后取错了义。”他说他在哈佛做过一年访问学者,那里的导师每周让学生看十几本书,写一篇读书报告,你自己想想,就算这些学生夜里不睡觉,能读得完吗?断章取义是一种极高的读书能力。

和关老师的巧相比,张老师的拙是没少让他吃苦头。

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被外派到德国深造,被当时的上一代宗师们寄予厚望,可是回来之后赶上“文革”,花了五六年阅读的黑格尔、费希特、马克思等等都只能憋在肚子里。等“文革”结束了,现代西方的东西大行其道,德国古典主义成了明日黄花,张老师好像也跟着一起过气了。他几乎每次学术讨论和讲座都会和他看不上的那些搞现代哲学的人硬杠,嘲笑他们都没读过黑格尔的原著,只会跟着德里达瞎起哄,激动的时候还会来五分钟的德语。但他的课还是非常迷人的,黑格尔的哲学在他的逐字讲解之下,简直称得上肌理细腻、口感绵长,迥异于其他哲学书里对这位哲学家片言只语的调侃、戏谑和歪曲。

张老师和关老师之间的分歧是公开的。他常常批评关老师并非哲学家,而是社会活动家。关老师的弟子给他过生日,我也去过,有的学生喜欢传话,关老师听了这种批评,就笑着说,当年胡适提倡“全盘西化”,并非是他的本意,只不过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如果说“有鉴别的西化”这种话,虽然严谨了,可是效果也就等于零了,所谓大病用猛药。眼下,系内青黄不接,在校内也是非常边缘,不有所为,就会沉沦下去。儒家有句话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说的就是这个。

毕业几年后,罗老师召集在北京的几个人给关老师过生日。地方选择在大觉寺。我去了之后发现张老师竟然也在。罗老师私下里跟我说,关老师任期没结束就坚决辞去了系主任,让更年轻有为的人来接替。显然张老师意识到了,或许平日里对关老师的腹诽有些偏执了,这次来参加庆生,算是无声的歉意。

在玉兰树下,我们铺了几张席子,都坐在垫子上,布置了几张小几,小钟带了一张琴,琴声一响,气氛高古起来。

罗老师说,孔子是圣之时也,最懂得时机,关老师就是知道进退的楷模。关老师急忙说,卸下行政职务之后,才发现读书是甘之如饴的事情,而且我正在读你们俩的书。

后来有一次去深圳出差,又见到当初八卦他们是三国杀的师姐,我说,你言重了,小人之交才鞍前马后、勾肩搭背,君子之交就是这样深水静流、大开大合,孔子说,殷有三仁,品行虽异,但终究归于君子之道。我们这三位老师各有持守,但都未曾懈怠传道授业解惑之责。

所以,师道何必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