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读到好书时

邓安庆

每回逛书店,心中默念:只看不买!只看不买!一开始只是东摸摸西看看,上瞅瞅下瞄瞄,谁知欲望渐起,意念动摇——

封面真好看!排版真不错!纳博科夫新书!卡尔维诺新书!天啦,弗兰茨的书!

我发过誓,要把去年买的书看完才能买新书,因此进了书店,我就像要减肥的胖子面对满桌的好菜,心动而纠结。可是,书页那种酸酸的味道很好闻,纸张摸起来的感觉和翻页时的摩擦声也很好,书名和目录也特别惹人想读……

过去,我在北京租的房子里有两个书架,床底下两个箱子,阳台一个箱子,书霸道无比地侵占了狭小的空间。每天最好的读书时间,我觉得是在早晨。六点钟爬起来,看一个小时书,洗漱完吃好早餐去公司,上班路上呢,把要花费的时间算一下,慢慢地找到在公交车上看书的节奏。比如读短篇小说集,到公司正好可以读完一篇;或者带一本类似罗兰·巴特《恋人絮语》这样的作品,短而耐读,堵车的时候就看看,车子开动的时候合上书回味。

在北京,堵车是常有的事,却也往往是堵车时能够专心阅读。有次车子又一次堵在铁道口,我索性下车去路边粥店吃晚餐,正好手头带了本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等餐的时候看了些,饭吃完了又看了些,这样的地方,灯光明亮人语喧哗,看书反而更专注。为了延长这种感觉,我又要了一碗粥。书看完出来,马路上空空荡荡的,前方火车轰隆隆开过,心里感觉分外安静。

有一次又碰到堵车,拿书看,看了半晌,余光之中感觉坐在我旁边的女孩也在看。想着我的手指还压着书页上有字的地方,她肯定看不到,便连忙挪开。看完了那一页,我也不知道她有没有看完,便等了一会儿,估摸她看完了,才翻开新的一页。此时书签掉了下来,我弯腰去捡,抬头瞥了她一眼,原来人家只是歪着头打盹。

可能跟我上班的路线经过众多高校有关,堵车时常碰到和我一样在车上读书的人。有次看左边一个在看中华书局的《陶渊明集》,右边一个在看罗洛·梅《焦虑的意义》,看电子书的也有不少。有时候车厢里很拥挤,却还有人缩在角落拿着本书,不管你们如何挤压,他只管看他的。

回到租的房子后,吃完饭,洗完澡,看一些什么书呢?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以“开疆拓土”的心态看书,记下了很多名家名著的名字,发誓要全都扫荡一遍,有些看得了无趣味,但依旧要看,这样可以在已读书单上勾上一笔。阅读焦虑症就此落下。

现在那份心气也没了,反正不做学术,喜欢的书反复地阅读琢磨就够了。我现在会偏爱选一些厚书来读,因为长,便可以很长时间与之相处,慢慢适应它的节奏。一段时间沉迷于一本书,就会感觉特别特别幸福。每天下班回去的路上,我就开始期待,一想到马上可以读到那本书了,就感觉日子是发光的,生活是充满期待的。

比如说,最近看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前九章,真是迷人之极!叙述者在这几章铺垫主人公阿德里安的家事和教育,作者对音乐详细的书写和论述,让我这个乐盲都陶醉了。

而看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书中大量的旅途生活,对比卫星地图,标注方位,能获得一种具体的空间感。虽然阅读的速度慢了下来,能得到的阅读体验完全不一样了。

看书的时候,我会准备笔和便签纸,看到好的段落和句子,用便签纸做好标记,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避免了在书上划线,也方便查找。

而有些书真是没法做笔记的,无法摘出观点、语句、事例等,它们整体性地把你带入进去,循作者思路往下走,不可停顿,不可割裂。

还有一些书啊,喜欢得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要你说好在哪里说不出来,却可以反复地看反复地读,每每沉浸其中不愿出来。那种好的感觉,你都舍不得拿解剖的刀去碰它,很担心一旦尝试用语言表达,就会“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你愿意它成为你内心任何人都无法进入的秘密之地。

有些小说真是叹为观止,于是就“止”了,它如此好,只能远距离仰望;有些小说却是如此契合你的性情,甚至令你生出“假以时日我也可以写出”的错觉。

每到此时,总舍不得读快,读完一章便放下,做做其他事,心里又甜蜜又感伤——再怎么慢慢读,无论如何很快就要读完它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