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汝明
龙高者,古龙高也———我少青中老四个年龄段的好友。
前几天,龙高来电话,说徐圩几位热心老乡,准备编一本《徐圩回忆》的册子,约我写一篇稿子。我略加思索回道:写我们俩上初二那年,利用星期天去后五圩大队抢收麦子事,题目就叫《我与龙高收麦去》,如何?电话那头,龙高甚是高兴:这个题材好,具有特殊意义:其一,那年小麦受灾严重,我们参与抢收,具有特殊意义;其二,我俩的事,受到学校广播站表扬,这是我首次在这么大范围内受表扬,对后来的人生发展影响较大,具有特殊意义。龙高总能见微知著,从点滴小事中发现特殊意义。
于是,我欣然命笔。
一
我自1970年起在徐圩盐场中学读初中。学校坐落在埒子口排淡河北侧河堤下的大高圩旧址。埒子口是烧香河、善后河和车轴河三河交汇入海口。
1971年6月初的一天课外活动,我与龙高漫步在排淡河北岸六七米高的大堤上。
初夏的阳光,热烈而温馨;南风吹过,空气里弥漫着麦子的芳香;布谷鸟欢快地鸣唱,传递着丰收的信息;河对岸平衍的田野上,犹如铺上一层金黄色的地毯。我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发出“好一派丰收景象”的赞叹。
听此言,龙高略有所思道:庄稼长势好,只能说是丰产,但不代表能丰收呢。龙高就是这么一个人,凡事不附和他人,秉持“本心”“何求人折”。对此,别人谓之尖锐深刻,他自嘲是尖刻。听了龙高这席话,我也没与他理论。
俗话说,六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头一天还晴空万里,一夜过后却乌云密布;接着,便下起绵绵细雨。常年,这样的雨最多下一两天,可这场雨不但不停,而且越下越大。在足足下了5天以后,老天爷可能感觉太累了,雨终于停了下来。
周六,晚饭后,我开始做家庭作业———背诵白居易的《观刈麦》。当背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时,妈妈在一旁说道:“别提了,今年的小麦都在地里长霉生芽了。”
我大吃一惊:几天前不还是“麦浪滚滚闪金光”吗,怎么转眼变成这个样子了?看来这一次又被龙高言中了。我暗自思忖。
我大妹接过话道:“大哥,新滩小学组织我们高年级同学,明天去后五圩抢收麦子,你去吗?”我说:“现在就找龙高商量商量。”
龙高家与我家隔一条河,过了木艞几分钟便到了。听明来意,龙高十分赞同。他说:“民以食为天,粮安天下安。我们去抢收麦子,不仅是为自己着想,更是为国家分忧。”这就是龙高,站位总比别人高。
二
星期日早上天刚亮,我们在新滩小学刘春林校长的率领下,前往离家近十里路的后五圩抢收麦子。
到了目的地,眼前的情景让我们大为惊讶:近三分之一的麦子倒伏在地,剩下的麦秆虽然挺立着,但麦穗上生了霉,长出了芽芽。举目望去,灰蒙蒙一片。
生产队长告诉我们:虽然麦穗发霉长芽,但还是能凑合食用的。如果不抓紧收上来,今年上半年社员的口粮就要出现问题。
接着,队长将一块大约130米长、50米宽的地块分配给我们收割。他还教给我们割麦子的方法———弯下腰,左手抓住麦子的上半部分,右手将镰刀放在麦子的下半部分,镰刀的刀头向身体的左后方用力。割下的麦子放在身后,再打成捆运到场上。
随后,刘校长分配任务:男同学割麦子,女同学负责捆扎、运输。
我与龙高并排前行,每人割一垄(一垄三行)麦子。只见他弯着腰,挥着银镰,快速地割着。在刀刃与麦秆的交会声中,一把把麦子顺从地躺在他的身后。不到半小时,我就落了一大截。
我是左撇子,割麦子的姿势与常人相反———左手拿镰刀,右手抓麦子。我应该用“左镰”,而市面上很难买到这种镰刀,只得拿“右镰”上阵,割起麦子来十分吃力。不一会儿,我不仅“汗滴禾下土”,而且腰酸又背痛;抬头看看前方没有收割的麦子。不禁叹道:何时才能割完啊!
我心里着急,想快点赶上去。于是,右手抓住一大把麦子,左手用力去割。这时,镰刀口却顺着秸秆一直向上滑,竟然滑到我的右手上,将大拇指划破了,鮮血直流。我“啊”地叫了一声。龙高闻讯,放下镰刀,飞快跑到我的跟前。他让我先用左手捏住伤口止住血,然后撒腿去找生产队长。不一会儿,队里的赤脚医生赶来,为我施行包扎。
龙高关切地说:“休息休息吧。”看到大家正热火朝天地干着,我怎么也不肯。
龙高见我态度坚决,便说:“你的手不能再拿镰刀了,帮我捆麦子吧。”于是我在他身后,将割下的麦子一一捆好,再抱到田埂上。
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到地头的树荫下休息。我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就着龙高给我的几条烤沙光鱼干,喝着生产队长送来的绿豆汤,比平时吃得香多了。
午饭后半小时,农民都到地里干活了,我们这些东倒西歪的中小学生仍然不想站起来。见状,刘校长鼓励大家,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抓紧完成收割任务。
在校长的鼓动下,我们又打起精神,到地里干活了。正午时的太阳当空照着,地表温度近40摄氏度,潮湿的土地蒸腾着热气,我们背灼炎光、足蒸暑气,衣服又被汗水浸透了。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下午4点多钟,近10亩麦田的麦子终于收割完毕。
我们要回校了。临别前,刘校长动情地说:“由于你们的参与,加快了我们的抢收速度。你们这种爱国家爱集体、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非常可贵。我要向你们学校领导反映。”听了刘校长的鼓励,我们身上的疲劳顿觉去了一半。
回校路上,我与龙高交流了参加麦收的体会。
我感受最深的是,麦收劳动是一种对人的体力和耐力的极限挑战和考验。所以,我谈论最多的是参加这次活动的辛苦。
而龙高却大谈参加麦收的收获。他说,第一个收获是:锤炼了意志。我们要接好革命班,必须有坚强意志,而坚强意志需要艰苦磨炼。伟人说过,“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通过劳动,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强。
接着,他又讲了第二个收获:知道了农民的辛苦。他们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才了蚕桑又插田。”正是有了农民的辛勤劳动,我们才得以有饭吃。他们才是可敬的人!
第三个收获是: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我们经常挂在嘴上说粒粒皆辛苦,但“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参加麦收,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听了龙高这席话,结合麦收体验,我觉得自己思想上又有了一些长进。
星期一早上,我们刚起床,学校广播站就播发关于要求各班级组织同学到农村抢收小麦的紧急通知。接着,又播送一篇广播稿,内容即为本文开头龙高提到的表扬我们到农村抢收麦子的事。
听到表扬,我和龙高心里甜滋滋的,忘掉了前一天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