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仲崇开
“冬古拉玛大妈,古尔邦节快乐!我来看您啦,您身体还好吗?”古尔邦节前夕,我再次来到“冬古拉玛大妈”——布茹玛汗·毛勒朵家里,给她送去慰问品和节日的问候。冬古拉玛大妈惊喜交加,热泪盈眶。
乌恰县地处祖国最西端,地缘偏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这里不缺艰苦奋斗的执着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的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颁授了奖章。从花样年华的少女,到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防线上50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布茹玛汗用满腔的爱国之情,将自己的大好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守边事业,深受大家爱戴和崇敬。
“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守护在边境线上,这是我入党时作出的承诺。虽然现在我没法去巡边了,但我也要住在这里,看着孩子们去巡边。”布茹玛汗·毛勒朵说。交谈中,得知大妈始终惦记着边防线上的护边员和官兵,午饭后要去冬古拉玛山口,给护边员送生活物资和节日祝福,我立即表示要一同前往,大妈欣然答应。
“冬古拉玛”是帕米尔高原乌恰县吉根乡边防派出所管辖的一处山口,山口海拔4290米,山顶海拔超过5000米,终年积雪不化、高寒缺氧,全年狂风夹着刺骨的严寒。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坚持50余载,用双脚丈量祖国
边境线,每天20公里行程,15000多个日日夜夜,在帕米尔高原上刻下十万多块“中国石”,真是传奇啊!
因长年巡边,风吹日晒、爬冰卧雪,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的双腿已是伤痕累累,行走离不开拐杖,无法再继续巡边。她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在她的感召下先后成为护边员,继续践行守边护边的事业。如今已是80岁高龄的她,还会定期去看一看祖国的边境线,看一看护边的乡亲们,爱国守边防的一颗赤诚之心,已与边境线融为一体。
午饭后,陪大妈踏上她走了千百遍的巡边路。一路上,大妈为我讲述了她以前巡边的点点滴滴:“小时候,从萨孜村到达冬古拉玛山口,步行的话要一天时间,后来骑驴、骑马了,也要半天时间,费时费力,现在条件好了,老乡多数骑摩托车或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乡里还建了学校和医院,牧民住进了安居房,通上了自来水,安上了电灯,摩托车、小轿车随处可见,江苏还为我们建起了一座西极地标建筑‘西极塔’。这都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的强大,国家的好政策!”
走在冬古拉玛山口边境线上,我们随处可见一块块沉甸甸的“中国石”,像一个个无声的警示牌和路标,昭示着祖国的主权和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块块用柯尔克孜文和汉文刻的“中国石”,镌刻着红色的印记,承载着守边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路行来颠簸不已,禁不住地联想到大妈和许多守边者曾经步行、骑毛驴、骑马巡边的艰辛历程。我仿佛看见了,她在边境线50余载每天巡逻的身影,她在坚硬的石块上刻下无数个“中国”。这些无比厚重的“中国石”,既是巡逻的路标,也是岁月的纪念,更是国家的象征。每一块“中国
石”上,都写着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身上那份极致的忠诚与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西部边陲的厚重,感到我们这代人责任担当的分量。
是的,大妈将“中国”二字烙在了心坎里,支撑起内心坚强的意志。如今大妈逐渐老去,守护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边疆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