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代名伶

毛贵民

上世纪20年代末,一位名叫王佩芬的年轻女京剧演员来到南京。

王佩芬,上海人,父亲是木匠,上过初中二年级,后因家贫辍学。她家的邻居是一位京剧演员,名叫于连仙,艺名粉菊花。当时二十多岁,但在上海已小有名气。辍学后的王佩芬常到她家去玩,于连仙就劝她学戏。王佩芬觉得学戏一则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二则还能挣钱补贴家用,于是就跟着于连仙学起戏来。她先是模仿程派唱段,后来就学会了《汾河湾》等几出程派剧目,一来二去,就上了台,还到厦门等地表演,厦门演出回来,竟然就上了上海大世界的舞台。

有一次,于连仙告诉她,唱戏一定要出名,可是上海竞争太激烈,你应该到南京去,那里机会多一些。于是,王佩芬来到了南京。

其实,南京这时机会也不多,很多名家都来到南京,想在这里挣口饭吃。小彩舞、刘宝全等曲艺名家纷纷来南京献艺,足以证明当时南京演出市场的活跃。我就亲耳听侯耀文先生说过,当年家里揭不开锅了,父亲就到南京来。自南京回来,就能带回好几袋小米。“南京人民是我们侯家的衣食父母啊!”他这样感慨。

王佩芬到了南京,一边在夫子庙奇芳阁卖唱,一边在“京华女子中学”读书。她身上有女中学生的气质,清纯美好,加上嗓音甜美,歌声圆润,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奇芳阁老板为繁荣市面,举办了“南京歌后”选举,王佩芬凭实力摘得桂冠。

有一天,她在台上看到台下有一张熟悉的面庞,仔细一看,竟是学校的校长傅况麟!原来,这位校长也来茶馆听曲了。

王佩芬这一惊非同小可!在那个时代,女学生在夫子庙茶馆里唱曲,这是多么有失颜面的事!尽管王佩芬尽量掩饰,校长还是把她认出来了。

第二天,王佩芬来到学校,一个心直口快的同学就告诉她,因为你到茶楼卖唱,有伤风化,学校已贴出告示,把你开除了!王佩芬听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

学生卖唱被学校开除,消息不胫而走,一些报社纷纷前来采访,有一家报刊以醒目标题《为何校长能茶楼听曲,歌女不能入校读书》刊文,声援王佩芬。校长亲自撰文,予以反驳,可是,这更激起了报界的反响。报上立刻又登载了名为《歌女可是公民?》的文章,批驳傅文。这场笔战轰动全国,很多报刊纷纷支持王佩芬。虽然社会舆论声势浩大,但当局却认为学校处置得当。

受此打击,王佩芬心灰意冷。虽然当时收到“金陵女子中学”愿意收她为旁听生的邀请,她也婉言谢绝了。她明白在茶馆卖唱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悄悄离开了南京。

回上海后,她改名王玉蓉,平时在家读书,闲暇以听戏消遣。一日,巧遇同学顾菊英。顾同情她的遭遇,劝她进京深造,去拜王瑶卿为师,并愿意包揽她拜师学艺的全部费用。

王瑶卿是京剧名家,演艺界号称“通天教主”,拜他为师绝非易事。此时年仅19岁的王玉蓉却丝毫不畏惧,毅然北上。

几经周章,王玉蓉通过王瑶卿继子王幼卿的引荐,终于见到了王瑶卿。此时,晚清京剧长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坤角(即女演员)被禁止或限制登台的陋习,已随着时代的潮流有所打破,京剧行当里越来越多的女演员崭露头角。王瑶卿顺应历史潮流,开始设席招收女弟子,同意在“丰泽园”举行拜师会收王玉蓉为弟子。

会上,有人问王玉蓉唱什么派的?王玉蓉回答说,我是唱程派的。程砚秋在一旁便问道:“爱唱哪一出?”她说:“唱得最多的是《芦花河》。”于是王瑶卿就让她唱了一段,唱罢众人称好。王瑶卿的掌门大弟子程玉菁对王瑶卿说:“师父,她倒是有条好嗓子。”王瑶卿却黑着脸说:“光嗓子好管什么用?没味儿还不说,唱得甭说‘板’啦,连‘眼’都没有。”王玉蓉听了这话,连吓带羞,哭了起来。

当场便有人劝她:“别哭哇!你师父是说你学得不瓷实,没有掌握好板眼的分寸,这样要求你,是为你好。”

王瑶卿又问她:“你吃得了苦吗?”王玉蓉抹了一把泪说:“只要能学好戏,什么苦都能吃。”王瑶卿点点头,算是收了这个徒弟。

在王瑶卿的教育下,王玉蓉这位南京秦淮河边走出去的歌女,终于成了一代京剧名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