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那些父亲

尹昌龙

写父亲的文章,最经典的应该是朱自清的《背影》。一个已经20岁的儿子要坐火车从南京到北京,父亲就是放心不下,一定要亲自送到火车站,临走了还要给儿子买点橘子带上。可卖橘子的还在火车站的栅栏外边,父亲得穿过铁路,爬上月台,才能把橘子给买回来。就是父亲去买橘子时,“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让儿子落了泪。尤其是父亲爬上月台的瞬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儿子看见了,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也许,儿子从看向父亲的目光中,才发现父亲突然老了,老到不是父亲照顾儿子,而是儿子应该去照顾父亲了。

父亲看向儿子的目光又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最温暖的父亲的目光可以在杜甫《江村》中找到:“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对杜甫来说,流浪和忍饥挨饿是常态,他最悲惨的时刻是,终于从兵荒马乱中赶回家,而小儿子刚刚饿死。杜甫一边嚎啕大哭,一边深深自责,觉得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杜甫到了成都,有了自己的草堂,有了朋友的帮助,终于能过上安稳的生活了。这时候,再看看老妻,再看看稚子,他的目光里全是温润,全是欢喜,微躯此外更何求——还求什么呢?一颗父亲的心就在清幽的江村里慢慢地放下了。

再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也是在南方,在乡下,只不过不是西南,而是东南,是说着吴音的地方。安静祥和的村居生活里,三个儿子各自忙碌着,有各自的专注,各自的喜悦,劳动也变得纯粹美好。辛弃疾用父亲的目光望向孩子们,发现他们是那么可喜,那么可爱。当他用同样温润的目光看向南方这片乡野的时候,家的温暖暂时抵消了国的苍凉,他的心渐渐放平了。

还要说到一位父亲,出自杨万里的《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小儿拔出秧苗,父亲把秧苗抛给母亲,母亲给到大儿子再插下秧苗,母亲喊要吃早饭了,可父亲低着头、弯着腰不回答,只是说,秧苗刚插下去,你要照管好小鹅小鸭,不要把秧苗给踩坏了。父亲心里装的全是农事,全是责任,早饭可以不吃,但事情一点不能耽误。

父亲是山,山是可以依靠的。《诗经》中的《蓼莪》一诗,应该是歌颂父亲母亲最古老的赞歌了。诗中反复讲“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母的恩德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抚我畜我,长我育我”,没有父母就没有依靠。“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不仅没有依靠,恐怕心也空了。

当父亲不在了,墓地和故园就成了永远的念想。苏东坡的《送贾讷倅眉》,读来总想落泪。“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好朋友贾讷要去他的老家眉山做官,苏东坡送他,并写了这首诗。当年苏东坡的父亲去世,苏东坡扶棺回眉山老家,并围着墓地种下了大片的青松。他自己的人生,也像是失去了依靠,从此开始了充满磨难的天涯行旅。也是自此之后,他再也没能回到故园。他托贾讷给故乡的父老们带封信表达问候,而乡亲们也把临水的轩窗开着,等待着苏东坡的归来。当年栽的青松已经曲曲折折长成大树,他自己也想着等到满头白发的时候,再来看看这大片的青松。

突然就想起了海子的诗《亚洲铜》,“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