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不改本色朱师傅

 [扬州]张粉英

  更衣,朱师傅戴上帽子和口罩,换上白色胶鞋,走进窄窄的过道,走进紫外线消毒间,站立片刻。出去,以清水洗手,烘干。

  一道又一道门,打开再关闭,走一趟迷宫似的,才到达面点操作间。操作间周围全是墙壁,为的是尽量与世隔绝,不惹尘埃。一张长条木桌孤零零位于正中,简单的物品置于其上:刀、小擀面杖、微型电子秤、一袋干面粉。一块醒好的面团拿进来,白白胖胖的。一盆皮冻肉糜搬进来,刚刚从冷冻状态慢慢软化。

  面剂子被擀成面皮,薄薄的,像舒展在夏初池塘水面的新荷,大小宛如复制出来。每张面皮刚好容下28克馅心,不饿不胀。捏上之前,让包子在小电子秤上坐一下,才用掌心轻托包子底,另一手拈住面皮边缘,顺时针走一圈。细细的褶子围成漩涡一样的圈,像飓风刮过的洋流,也像丝绸均匀的皱褶。一模一样的包子,以等同的间隔排列在乳胶垫上,等待检阅似的。

  40克,22个褶子,汤包美美地从朱师傅手里走出去,也从他的员工手里走出去。朱师傅淮安人,18岁来扬州,在饮食行业打拼26年。他说自己在扬州大小餐饮店潜伏多年,明着暗着学成了“江湖手艺”。2008年,他打算从一个打工者转型为创业者,特地跑去拜在扬州四大名师之一的陈恩德师傅门下。他说自己命苦,20岁没了母亲,22岁没了父亲,从此浪迹天涯,白手起家,但运气好:第一次转运是在遇到老婆之后,第二次是在遇到恩师之后。汤包就是继承了恩师的衣钵。

  恩师传给他制作汤包的精髓:鲜味藏在一汪汤里。那是高汤,由鸡汤、肉皮、大骨头加在一起熬成。这里面的诀窍是火烤肉皮,烤过再熬汤。至于如何烤、烤到何种程度,那是商业机密。

  如今,朱师傅拥有五家餐饮门店,服务对象是小镇居民,主打特色是“龙泰丰”小笼汤包。因为疫情,朱师傅又投资工厂店,通过商超、美食拼团等销售形式来满足食客需求。他对美食有情怀,再难也离不开。

  他的情怀,还在于向孩子们传授技艺。几年前,朱师傅升格为朱老板,忙于管理,但无论多忙,他每周要抽出半天和孩子们在一起。那是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孩子们,朱师傅教他们包饺子、包粽子或做月饼。那样的半天,朱师傅从工厂店带着醒好的面、和好的馅心,走进课堂。40分钟一节饺子课,他教会学生如何擀皮、如何包、如何煮。孩子们吃过饺子下课,他会留下来安静地收拾厨房,直到一尘不染才离开。这是他的职业习惯,多年来也一直影响着他的员工:做完面点后,身上、手上、桌上、地上,一点多余的东西都看不到。

  朱师傅名叫朱成龙,一个企业老板客串的教师,和我成了同行,但比我更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和快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