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又是一年中考时

孙延兵

儿子今年中考。

看着儿子和妻子整天为学习、生活忙碌的样子,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年的中考。

虽然时间久远,记忆却依然清晰,仿佛就在昨天一样。

那还是1989年的事,不过具体考试时间与现在有点出入,我们当时考试时间是6月17日、18日、19日三天。地里的麦子已基本收完,正是农村插秧的时候。

那一年,对我们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一年。

除了我参加中考,姐姐和三哥两个人参加高考,且他们也都顺利地通过了高考的预考。

三人中,相对而言,我和姐姐的成绩比较突出,似乎考上学校是比较稳妥的一件事。尤其是姐姐高考预考的成绩更是排在县文科前十名以内。我的成绩也是很稳定,不偏科,尤其是语数外三门课程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也是学校内定考上县中、师范、中专的指标生之一。

其实,那一年如果三哥也考上,那么沉重的学费负担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大概也正因如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中专,虽不甘心,却也是无奈。记得,当我们的数学老师看到我填报的志愿时,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真是大材小用了。”我知道他希望我去读县中,然后再去考大学。这何尝又不是我的梦想呢?

人生有时就是那么无奈,并不是你有能力就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中考的考点在县城。

按照以往中考分两轮考试,第一轮像高考预考一样会刷下去很多人,剩下的人方可参加真正意义上的中考。此时,每个学校一般会派几个老师专门提前一天带领参加考试学生去考点附近找个旅馆住下,提前熟悉一下考场环境。我们这届取消了两轮考试,所有人都可以前往县城考试,所以也就没有老师带队,吃住自行解决。

我是在考试前一天自己骑车前往姐姐所在的学校,由姐姐带我去熟悉考场,然后就住在他们学校的男生宿舍里。考试期间,每天自己骑车去考试,回来和姐姐一起在他们食堂吃点。若不是在县城考试,似乎与平时没有什么两样,一点紧张感没有。

考完试的当天下午就回到了家,大哥问我考怎样,我说:“感觉还行,估计540分差不多。”哥哥笑着说:“540分肯定有学上。”

自此,中考的事暂告一个段落,我马上投入到广袤的田野中,和家人一起忙着插秧,干农活。

直到七月初的时候,班上一个同学骑车来我们家找我,说分数可能下来了,一起去学校看看。那时,既激动又有点忐忑不安,毕竟在没看到结果之前,谁也不知道会是怎样。为了“壮胆”,我们又叫上几个平时学习还不错的同学,一起浩浩荡荡地向学校骑去。

不过,路上一位同学无意中的话还是让我们吓了一跳。他说他爸爸去市里改中考卷听到反映政治比较难,全市好像只有五十来人的分数超过八十。全市几万考生,我们是不是那五十分之一,谁也不敢肯定,心里又开始嘀咕起来,仿佛又看到了一片乌云飘来。

但那终究也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想多也没用。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学校。

学校此时已经放假,昔日热闹非凡的学校显得空荡荡的,地面上一些杂草旁若无人肆意地生长着,树上的知了也在不知疲倦地叫着。我们知道数学老师马老师在,就直奔他宿舍。临到门口时,开始让谁去敲门,谁也不愿去,后来他们还是把我推到门前。我紧张地用手敲了几下门。马老师开门见是我们,很高兴,说我们考得不错,尤其是数学,出乎他的意料,好几个人考了110分以上,很难得。他将班级分数单给我们看看,又笑眯眯地摸着我的头说:“回家去做几件新衣服,准备读中专吧。”

那年的中专分数线510分,我考了555分,政治考了84.5分,也幸运成为那五十分之一人员中的一名。按照这个分数,完全可以报考江苏省高中名校———淮阴中学。若真是,或许将会是另一番天地。这恐怕也是多年我对中考印象始终深刻的原因之一。

时间不长,我便收到了一份中专录取通知书,也幸运地成为我们班第一跳出“农门”的学生。又过一段时间,姐姐也收到了连云港财经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那一年,我们家是“双喜临门”,也成为村里邻居茶余饭后的谈资,辛苦多年的母亲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