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见字如晤

尹昌龙

古人写离别的诗非常多,读到李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觉得很有画面感:送一个人,一直送到孤帆变成远影,变成流淌在天际的茫茫江水,可见心中之不舍。古时交通不发达,一旦告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所以,告别的酒是要喝的,但又不想轻易干杯。“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舍不得喝掉啊,杯一旦干了,人就走了。

人走了,见不着怎么办?见字如晤。交通不发达,那就通信,见不到人,那就见字,见到字就仿佛见到了人。读李商隐的诗,“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做梦梦到了亲爱的人,可梦里也有离别,哭也哭不回来。怎么办?赶快写信。这是一场文字与地理的战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关山难越,走在路上的是人,还有信。

信如此重要,所以写信是最慎重的事情,只是纸短情长,想把全部的心思都装进去,何其难矣。读到张籍的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太多事情要交代,开封还是意无穷啊。当张籍见到秋风欲作家书的时候,德国诗人里尔克同样是在“风吹过牧场的时候”,“就起来写长长的信/漫步在林荫道上/落叶纷飞”,秋天就这么连接起了远方。当然,信也无法彻底解决孤独的问题,所以里尔克这么决绝地写道,“如果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如果谁此刻没有房子/就永远不必建造”。

人走千山万水,已是道阻且长了,一封信的旅程呢,则更是艰辛。最怕的是战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人的路都被阻断了,何况信的路呢?所以杜甫才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穿越烽火的家书才是世间最珍贵。当然还有鸿雁传书。南来北往之际,雁儿也会遇到危险,比如射向云霄的箭。所以杜牧写下“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雁是信使,应该保护,必须保护。这是今天保护生物的人们恐怕没有想到的一层意思。

“见字如晤”的意思其实是说,一个人写的字会有“全息”效果,字因此自有个性,自有温度。但是今天写信有两个尴尬:第一,信不是写的,而是打的,全是印刷体,已看不见字里的千山万水了,既见不到字的漫步,也听不见字的嚎叫了;第二,可能再也见不着信了,因为有了电子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已经实现了。只是梦想实现了,天涯的人可能已经不在心间了。不在心间,见了面又能怎么样呢?各自与自己的手机相伴,身边的人都像天涯一样远。也许只有当筷子掉到地上的时候,才会给旁边人发个短信:“帮忙捡一下吧。”晕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