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咬秋

【连网】  挥手告别热浪蒸腾蝉声嘶鸣的酷暑,迎来天高云淡辽阔苍远的秋日天空,脾胃被“疰”了一个夏日,放胆贴秋膘的念头,在人的脑间蠢蠢欲动。

这时,就该咬秋了。何谓咬秋?旧时北方立秋日有食西瓜的习俗,称为“咬秋”。

读《诗经》,喜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常常会忽略“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诗经》中与“瓜”有关的记录有瓜、匏、壶和木瓜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这里的瓜多是甜瓜,除了生食,多用来做酱菜。我们常说的艮瓜,也是甜瓜的一种。专家从马王堆汉墓以及高昌故城晋墓出土的菜瓜果实和种子考证,菜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匏和壶,是我们俗称的葫芦。“长而唐上曰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只是古人的分类法,都是可以作为蔬菜的。“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做干……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葫芦不仅可食,也可入药。让人浮想联翩的是“齿如瓠犀”,形容美女之魅力。那位卫夫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没有这洁白的牙齿,想来得分也会低一些。木瓜,与友情、爱情有关,有瓜之名而无瓜之实。木瓜、木桃、木李,是一种果子的不同称谓。

假如算瓜的话,果臝倒是一种。“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果臝即栝楼,又称瓜蒌、药瓜、野瓜、吊瓜、野葫芦等,多年生藤本植物。其果实近球形,初熟的栝楼金黄色,圆润、饱满,时间一长,变为黄红色,色愈深、愈厚,且药香愈浓。

《燕京岁时记》称贮存至冬的栝楼为“赤包儿”,说集市上有人把它卖给女孩,女孩拿在手中可作“玩物”。《鸡肋编》上说:“燕地女子,冬月用瓜蒌涂面谓之佛妆,不洗,至春而洗去,久不为风日所浸,洁白如玉也。”既能玩又能美容的东西,纯天然无污染,绝对绿色环保,生生会把今天的女性羡慕死。只可惜,人们大多不识其真容。

那个年代,人们吃的,绝对不是西瓜。西瓜原产非洲赤道附近,继而传至西亚地区,后传入我国中原。“竟传异种远难详,且剖寒浆自在尝。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瓤。”“汉使西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的记载相吻合。明代王象晋的描述更为精辟:“西瓜,生长在我国西部,故名西瓜,其性较寒,又曰寒瓜,其色或青或绿或白,其形或长或圆或大或小,其瓤或白或黄或红,要算红瓤者味佳,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其味或甘或淡或酸,但以酸者为下等品。”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来的瓜果也受欢迎。“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炎炎烈日,酷暑难耐,一瓣西瓜捧在手上,张开红口白牙,风卷残云,还管什么淑女靓男风度,真的是“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同”。

“立秋预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院中露一宿,新秋日合家食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立秋吃西瓜啃秋的习俗,既是解暑,也是为了防病。《本草纲目》上说,西瓜甘寒无毒,不仅“消烦止渴,解暑热”,而且“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白酒同食,认为可以更有效地免除疟痢。

此外,立秋日忌食瓜果,也颇有市场。有的地方认为食瓜果会使人消瘦,容易腹泻,加重身上的湿气。这应是地域差别了。

有人把咬秋也称为啃秋,认为立秋之日啃吃西瓜,能“啃”去余夏暑气,“啃”掉“秋老虎”。这个称呼,粗犷,豪情万丈,有田野之风。田间地头,一家人席地而坐,想啃什么就采摘什么,放开胸怀,随意尽情,这是何等爽快?(■ 任崇喜)

相关新闻